昌华街道,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中心地带。其东至泮塘路、龙津西路、恩宁路一线,南至蓬莱路,西临珠江,北接中山八路,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约32151名户籍人口和40684名常住人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
昌华街道由荔湖、如意坊、逢庆、昌华苑、西关大屋、泮塘等六个社区组成,每个社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自1950年6月取名荔湾街,1961年改为昌华街以来,这里一直是广州市名城保护七大区域之一,被誉为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
昌华街的名字源自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917年,南汉王朝在此建立了著名的昌华苑,作为皇家御苑,这里曾是南汉皇帝的游乐之地。昌华苑盛产荔枝,每年荔枝成熟时,南汉皇帝会在此举办盛大的“红云宴”,邀请文人墨客共赏美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昌华苑经历了多次变迁。宋以后,这里逐渐成为富商大贾和名门望族的聚居地,私家园林林立。到了民国初年,广州大开马路,昌华苑故址附近地区以“昌华”冠名,形成了今天的昌华街。如今,虽然昌华苑的具体位置已难以考证,但其名字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符号。
昌华大街,这条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是广州近代住宅建筑的活体博物馆。这里汇聚了清末的传统竹筒屋、西关大屋及其改良形式,民国初年的西关洋楼、西式公馆,民国中期的花园式独立住宅,以及民国中后期的集合住宅、联排住宅等。每一种建筑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例如,昌华新街27、29号是著名粤剧演员靓少佳的旧居,这里曾是“靓郎”夫妇与行家们切磋粤剧艺术之所。又如,昌华新街12、14号是张翼旧宅,他曾是港台功夫演员。这些历史建筑不仅展示了广州市民起居观念的近代化历程,也成为了广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荔枝湾涌,这条历史悠久的水系,见证了广州城西的变迁。它因盛产荔枝而得名,曾是广州城西的江畔湿地水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部分河道被填埋或掩盖为暗渠,水质恶化。然而,2010年为迎接广州亚运,实施了揭盖复涌工程,恢复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景。如今,荔枝湾涌不仅是岭南水乡文化的代表,沿线还有文塔、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等文化古迹,串联起广彩、广绣、醒狮等非遗项目,成为展示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截污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工程,荔枝湾涌的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入选广州市第一批美丽河湖,成为广州治水的典范。
荔湾湖公园,这片城市中的绿洲,于1958年由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开凿而成,是广州市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三大市政工程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汉代,当时陆贾在此种植荔枝,逐渐形成水乡景观。荔湾湖由小翠、玉翠、如意、五秀、叠翠五个湖组成,水域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62%。湖畔保留了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如五秀桥仿杭州西湖断桥,黄河岛上的巨大榕树等,融合了西关风情与自然景观。近年来,通过“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了“食藻虫+自然优选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底栖动物+鱼虾+自然激活的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湖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吸引60余种鸟类栖息,成为闹市中的“小鸟天堂”。
荔湾湖与荔枝湾涌相互连通,共同构成了荔湾区的水系景观,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既提升了生态功能,又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泮塘,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广州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当时这里曾是南汉王行宫的所在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居民聚居的村落。泮塘以“泮塘五秀”(马蹄、莲藕、菱角、慈姑、茭笋)闻名,这些水生植物不仅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期间,泮塘地区会举办庙会、游冲等庆祝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泮塘路,这条不到400米的街道,是广州首条落地的大众点评必吃街,也是老广心中的街坊食堂。这里美食商家云集,无数老字号隐藏其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粤式风情。向群饭店以其高水准的粤菜出品成为荔湾美食地标之一;凌记的传统小吃深受街坊喜爱;喜悦特色排档的宵夜让人回味无穷;开记甜品的老字号糖水令人眼花缭乱;泮塘老铺的三色糕更是老广们的心头好。每一家店铺都有其独特的招牌菜品,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仁威庙,这座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的道教庙宇,是广州市民、外来游客和海外华侨华人新年祈福、接财神拜太岁的首选之地。始建于宋朝皇祐四年(1052年),仁威庙主要供奉道教真武帝(北帝)。庙宇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其建筑风格典型,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屋顶正脊和两侧山墙顶的瓦饰陶塑人物、脊饰亭台楼阁和舞台戏曲人物都是清代广东佛山石湾文如壁店烧制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期间,仁威庙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祈求平安和福祉。
1. 昌华街社工服务站
(1)背景:昌华街社工服务站自2012年9月由广州市新跨越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承接,至今已运营10年,期间开拓了不少具有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
(2)项目:包括少年警训、志愿在康园、西关学堂、微风学堂、情绪角等,获得优秀奖项,得到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的肯定与认可。
2. 昌华街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
(1)时间:2021年12月30日,在昌华街道的指导和支持下,广州市慈善会昌华街社区慈善基金在广州市慈善会设立。
(2)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开展慈善救助及社区公益慈善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社区互助”的慈善文化,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3. 关注困难群体
(1)困难人群:昌华街辖区内有兜底性困难人群442人,包括低保低收、重度贫困残疾人、特困人士等。
(2)帮扶计划:通过“邻里相互帮”计划,为社区困难家庭链接物资或资金,解决其因经济压力及生活物资缺乏造成的困境。
4. 聚焦社区发展性需求
(1)社区特点:昌华街属于老旧式社区,人口老龄化降低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服务的动力。
(2)服务内容:
提供辅助性环境美化服务,改善社区环境。
推广社区特有的邻里文化,激发社区参与活力。
建设和谐的社区氛围,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5. 社区慈善基金的定义与推广
(1)定义: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是以慈善为目的,参与社区治理、支持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健康发展为主要领域的专项基金。
(2)政策支持:2019年4月,广州市民政局制定印发《广州市慈善会社区慈善基金合作服务指引(试行)》等文件,推动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强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建立社区募捐长效机制。
(3)成果:截至2022年2月,广州全市11个区共建设有435个社区慈善基金,募集善款超2900万元。
6. 联系方式
地址:龙津西路逢源正街66号长者康园
红棉守护热线:020-66600999(转“昌华街“)
社工站内热线:020-81735706,18002223097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
欢迎留下对舜禹学堂想说的话。不论是对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想了解更多与自身相关的居家服务、或是想给予学堂支持与鼓励,以及有热忱想成为学堂中照耀民众的小太阳,都请不吝啬的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于工作日内尽快回覆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