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禹香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減免新制:2026年全面放寬,長者公屋戶都有份!
一、制度全面優化:受惠人數增至140萬
醫院管理局宣布,隨着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將於2026年1月1日實施,醫療費用減免制度亦將同步優化。新措施將大幅放寬入息及資產上限,令受惠人數由現時約30萬人躍升至140萬人。對長者、公屋戶及低收入家庭而言,這次改革是一次實質而深遠的支援。
為方便過渡,醫管局將於 2025年11月起接受預先申請,讓已預約2026年應診的病人提前遞交文件;並於 2026年1月至3月 設「特別過渡安排」,經濟有困難者即使未能即時提交文件,也可先獲「有條件減免」,三個月內補交資料後轉為正式減免。 二、放寬門檻:更多家庭納入支援範圍
新制度下,收入及資產門檻大幅放寬,令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符合資格:
• 收入上限調高至:
▪ 單身戶:家庭入息中位數的 150%(約$15,150)
▪ 兩人或以上家庭:100%(約$21,800)
• 資產限額:與公屋申請標準看齊。
例如:
👵 獨居長者月入$8,000;
👨👩👧 兩人家庭月入$20,000;
以上皆可申請減免。
若家庭收入低於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且資產符合標準,便可獲 全額減免;而未達標者,醫務社工或社福署家庭服務社工會按個別情況 酌情批出部分減免,確保真正有需要者不被遺漏。 三、申請方法
新制度將全面電子化,申請方式更靈活:
📍 可親身前往公立醫院「醫務社會服務部」或社會福利署家庭服務中心;
📱 使用手機應用程式 「HA Go」 提交申請、查詢進度,並利用「經濟審查計算程式」預估資格。
醫管局計劃於 2025年底前完成電子化流程,並於 2026年第三季起全面網上申請。這意味著,長者與照顧者不需再舟車勞頓排長龍,可在家中以手機完成申請。 四、三大過渡安排(2025年底起實施)
1️⃣ 已預約門診病人可於就診前兩個月(11–12月)提早申請;
2️⃣ 經濟困難者可先獲「有條件減免」,3個月內補交文件;
3️⃣ 已持減免證明書者可繼續使用,無須重新申請;若現為部分減免且新制下符合全免資格,只需聲明財務狀況無變,即可「升級」為全額減免。 社區資源配合:東華三院持續提供免費門診
除醫管局措施外,東華三院亦將繼續為合資格市民提供 免費家庭醫學門診服務(包括診治與藥費全免),專科門診則適用於 75歲或以上長者及12歲以下兒童。這種「公私協作」的安排,有助減輕基層醫療壓力。 社評觀點:從「減負」到「預防」,制度仍有進步空間
新制度的放寬確實回應了社會期望,讓更多長者與基層市民受惠。然而從社區角度來看,改革仍有三個值得關注的面向:
1️⃣ 資訊滯後問題仍存在
不少長者或基層家庭未必熟悉申請流程,尤其電子化後若缺乏支援,可能令真正有需要者被「數碼鴻溝」拒之門外。
👉 建議: 政府應加強與地區長者中心、社福機構合作,設立「醫療減免申請協助站」,由社工或義工協助長者完成電子申請。
2️⃣ 減免只是「被動補貼」,未觸及醫療預防根源
現行制度集中於費用減免,但若能結合預防醫學與長者健康管理,例如加強基層診所、健康檢查及社區醫療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住院與醫療開支。
👉 建議: 推行「基層健康津貼」或「長者預防醫療券」,鼓勵早檢早治。
3️⃣ 社會宣傳需落地,避免資訊不對等
不少市民只從新聞略聞改革,但對細節如入息上限、資產限額或申請文件一知半解。
👉 建議: 醫管局可與社區機構合作,製作清晰圖文懶人包、舉辦區域簡介會,確保資訊傳達到基層家庭。 推動「一站式醫療支援網」
長遠而言,醫療減免制度應與社區照護、中醫資助、居家復康等服務結合,建立「一站式醫療支援網」。
特別是對行動不便或慢性病長者而言,若能在區內獲得同時包含醫療減免、免費門診及社區支援的整合服務,才能真正實現「醫療無障礙、關懷不間斷」。 讓醫療減壓,成為社區的力量
醫療減免新制,不只是「減輕負擔」的政策,更是讓每一位基層市民都能「看得起病、安心求醫」的社會承諾。
當制度與社區攜手,資訊不再只停留在網站,而是走進街坊長者中心、走進每一個需要的人家中——那一刻,醫療的溫度,才真正被感受到。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歡迎聯繫上述機構。如有任何問題,亦可向我們「舜禹學堂」留言查詢,我們會盡力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