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人、美食家蔡瀾先生近日辭世,社會各界紛紛緬懷其風趣灑脫的一生。資深傳媒人高天佑撰文〈有樓有工人養老學蔡瀾〉,以蔡瀾每月花費高達50萬港元安享晚年為引子,引發一場關於「逆按揭」的公共討論:香港中產長者,是否可以透過這項財務工具,安排一場無憂退休?
香港不少長者擁有已供滿的自住物業,但退休後現金流緊絀。逆按揭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容許55歲或以上人士(資助房屋業主須60歲)將物業抵押,換取每月固定收入或一筆過金額,直至百年歸老,期間毋須搬離物業或供款。
以一位持有市值800萬港元物業的70歲長者為例,若選擇終身年金方案,每月可獲約2.4萬港元,加上長者生活津貼,總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在不影響居住環境的前提下,維持基本甚至體面的生活水平,對不少中產長者而言,是一種「不求兒女」的尊嚴保障。
逆按揭的最大吸引力,在於「愈長命愈着數」──無論活到幾歲,資金照發。然而,代價是物業最終歸銀行所有,無法留給後人。若申請人無子女,情況單純;但若有家庭,則可能成為家庭衝突的導火線。
社交平台曾出現帖文,有年輕人發現父母在未告知下申請逆按揭,結果無法承繼物業,大感被出賣。對部分家庭而言,物業不僅是資產,更是情感寄託與孝道象徵。因此,有人批評逆按揭是「逆向繼承」,甚至形容為「害人三代」。
這些指控或許言過其實,但反映出社會在討論老年財務自主時,仍未能完全脫離傳統「財產=孝道」的觀念。
高天佑在文中強調:「財務安排,還是三口六面講清楚。」逆按揭本身並非錯誤,但若刻意隱瞞,破壞信任,甚至令子女覺得多年付出「毫無回報」,則容易釀成家庭裂痕。
現實中,不少子女理性上理解父母有財務自主權,但情感上仍難接受「得物業者非我」。若父母能及早坦誠交代,讓子女理解其決定,或可避免誤解與怨懟,維持家庭和諧。
從政策角度看,逆按揭應被視為長者安老的可行選項之一。但推廣方式不應只靠「愈長命愈抵玩」的誘惑式行銷,更需配合社會教育與文化轉型,讓子女尊重長者選擇,也讓長者願意主動溝通。
政府亦應加強財務諮詢、家庭溝通支援,以及針對逆按揭申請者的事前教育與家屬輔導,避免一項財務安排演變為親情危機。
逆按揭不是萬靈丹,但在人口老化、退休保障不足的香港,或許是值得認真考慮的一條出路。如果想了解如何申請安老按揭,詳情請點擊下方連結:
資料來源:
歡迎留下對舜禹學堂想說的話。不論是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想了解更多與自身相關的居家服務、或是想給予學堂支持與鼓勵,以及有熱忱想成為學堂中照耀民眾的小太陽,都請不吝嗇的留言告訴我們!我們會於工作日內儘快回覆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