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专区

[舜禹广州] 育儿补贴未到账但母婴产品涨价:免费儿童保健,守护成长每一步

育儿补贴落地后母婴产品涨价,监管部门出手应对

 

2025年7月,国家宣布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旨在减轻家庭负担。然而仅一个月后,奶粉、纸尿裤等母婴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某品牌奶粉单罐价格从288元涨至348元,涨幅达21%,一箱奶粉的额外支出几乎抵消了半个月的补贴额度。家长质疑商家“借补贴东风提价”,该话题在微博引发热议,阅读量突破3亿。监管部门随后要求加强价格监管,禁止“先涨后降”,并建议通过发放消费券、大促囤货和母乳喂养等方式应对育儿成本压力。

 

面对补贴可能被涨价抵消的担忧,家长们精打细算地应对着眼前的“经济账”。然而,在操心“吃穿用度”这些养育成本的同时,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更是家庭关注的重中之重。值得欣慰的是,除了经济补贴,婴幼儿免费健康检查和指导服务——一项旨在为婴幼儿健康保驾护航的实质性福利,为家长们减轻了一份后顾之忧。

宝宝免费健康检查和指导服务:13次保健+高危随访+扫码学照护

 

一、常规保健内容

一般宝宝从出生到满6周岁,至少要进行13次常规保健。

(1)出院后7天内:

将有社区医生上门进行新生儿访视,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并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查、黄疸监测和喂养指导等。

(2)1月龄-1岁以内:

在1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的时候分别要进行1次常规保健,保健内容包括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早期发展评估及训练。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监测、代谢指标以及骨密度、听力筛查、眼病筛查等等。

(3)1-3岁以内:

每半年保健一次,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价与膳食指导、早期发展评估及训练等等。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生化监测、代谢指标以及骨密度检查。

(4)3-6岁以内:

每年保健一次,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和喂养情况、心理行为、常见病防治(如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等),发育行为问题等等。

 

二、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如何做保健

如果在妊娠期、分娩期、及新生儿期存在对宝宝生长发育不利的危险因素,如妈妈孕期患有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妊高症等)、异常分娩(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脐带绕颈、宫内窘迫等),或者患有新生儿期疾病(病理性黄疸、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双胎等),建议这类宝宝在出院后即制定定期随访计划,定期前往高危儿门诊进行随访,从体格、营养、心理及智能等多方面的指导。对出现异常或可疑异常的宝宝进行早期干预,适时地指导,减少伤残的发生。

(1)出生后28天内进行随访,重点进行黄疸监测、新生儿行为测试、喂养指导和神经发育训练指导;

(2)满月时建立个案追踪档案;

(3)1-6月龄内每个月随访1次,7-12月龄内每2个月随访1次;

(4)1-3岁以内每3个月保健一次;3-18岁应每年保健一次。

 

三、新生儿照护及访视宣教工具包

宝宝出院后7天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会上门对妈妈和宝宝进行访视,并给家长派送宣教折页。家长只要打开手机,扫描折页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课程。

优化婴幼儿健康服务,构建精准高效的社区守护体系

 

为进一步优化婴幼儿健康服务效能,推动"婴幼儿免费健康检查和指导服务"体系精准落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对社区机构的建议​:

-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建立新生儿家庭走访台账,通过电话/微信提前确认访视时间,对产后抑郁风险家庭、多胞胎等特殊家庭增加关怀频次,将单纯"任务式访视"升级为"需求响应式服务";

- 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定期组织社区医生参加婴幼儿营养、早期发展评估等专项培训,联合妇幼保健院专家开展"社区带教",确保黄疸监测、神经发育训练等指导科学规范;

- 深化宣教工具包应用​​:在派发纸质折页基础上,增设"一对一"扫码操作指导(尤其针对老年监护人),同步推送个性化提醒(如"宝宝3月龄该做抬头训练啦"),将线上课程与线下随访衔接。

 

2. 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 完善服务闭环管理​​:打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的数据壁垒,高危儿随访异常情况自动推送至专科门诊,实现"社区初筛-精准转诊-跟踪反馈"全链条管理;

- 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根据辖区新生儿数量动态调配社区保健人力,偏远地区试点"流动访视车+远程问诊",确保偏远地区宝宝也能享受同等服务;

- 建立家长反馈机制​​:通过问卷星、社区群调研收集家长对保健内容、宣教形式的满意度,及时调整服务重点(如增加"辅食添加""睡眠习惯"等高频需求课程)。

 

从社区医生的上门访视到高危儿的专案管理,从扫码学照护的便捷工具到全周期健康监测,这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网"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对每个家庭养育焦虑的温柔回应。唯有持续优化服务细节、激活基层效能,才能让每一次保健都成为宝宝成长的"安心锚",让家长从"担心养育"变为"安心陪伴"。

 

若有相关的问题或需求,需要咨询或求助,可以就近联系街道的社工站。

资料来源:

微博:北京日报

广州妇幼保健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

海南琼海文明网

搜狐

广州妇幼保健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有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