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堂課中,〈森林狂想曲〉以它輕快又多變的旋律,引領安家日照中心的長輩們進入了一場想像力豐富的森林冒險。然而,今天的課堂,陳老師決定帶著大家進一步「參與音樂」——不是只用耳朵聆聽,而是用手、用心,敲打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聲音。
課程開始,陳老師搬出一整箱琳瑯滿目的打擊樂器,有三角鐵、響板、沙鈴、木魚、甚至還有裝著黑豆的寶特瓶。她一邊播放著〈森林狂想曲〉,一邊請學員們自由選擇樂器,用自己最直覺的方式,敲打出「你覺得這段音樂聽起來像什麼?」
有的長輩搖晃著黑豆寶特瓶,模仿風穿過樹梢的聲音;有的隨著音樂高低起伏敲響板;還有的等待樂曲間隙,在那空白時刻輕敲三角鐵,為整段音樂添上細緻的亮點。即使每個人的節奏與聲音不盡相同,卻沒有人出錯,因為這堂課不是關於正確與否,而是關於表達與感受。
陳老師在旁邊觀察每一位學員的演奏,這些節奏裡藏著每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有的穩定、有的突跳,有的細緻、有的豪邁,每一個人都很獨特。陳老師並不急著讓大家「統一節奏」,反而鼓勵大家聽見彼此,學會欣賞不同節奏中隱藏的個性與故事。
在自由創作後,陳老師再次帶領大家「回到節奏的核心」。她透過簡單的身體律動練習,請大家用拍手或輕拍膝蓋來「找回正拍」。這個步驟對年長者來說至關重要,不只是音樂能力的練習,更有助於身體協調與節奏感的建立。在跟隨正拍的過程中,也自然促進了血液循環與動作連結,有助於預防運動退化。
最後,陳老師端出今天的重頭戲——節奏訓練遊戲。螢幕上開始出現一組組簡單的節奏符號,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等,配上背景弦律,大家要根據出現的符號用手中樂器敲打節奏。「這就像音樂版的電玩遊戲一樣,」陳老師笑著說,「反應要快,還要很專注。」
這看似簡單的節奏練習,其實暗藏許多訓練目標。除了記憶節奏符號與節拍感之外,還涉及手眼協調、注意力維持與短期反應能力。這些對於銀髮族來說,是活化認知功能的絕佳方式。
這樣一堂充滿互動與感官刺激的音樂課,在無形中整合了認知訓練、感覺統合、肢體運動與社會互動,讓音樂不只是流過耳朵的旋律,更是串連身體與心靈的重要橋樑。
在舜禹學堂與陳老師的帶領下,音樂成為通往創造力、情緒與人際連結的一條溫柔道路。即使天氣濕冷,我們仍能用敲擊與節奏,把每一個當下都敲響出光亮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