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江西抚州某中学15岁女生张某某在校内坠亡,官方通报排除他杀,定性为自杀。引发对学业压力和学校心理干预机制的质疑。网友呼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而非仅聚焦成绩。同月,武汉一名12岁初一男生因课间听音乐被老师当众体罚并没收电话手表,次日从家中9楼跳下。其父称孩子未表现出异常,但悲剧暴露家庭沟通盲区。并引发对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自尊保护的讨论。
2025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约有65%的青少年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或抑郁,更有近30%的人承认曾考虑过自残或轻生的念头。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中,24.6%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症状,其中50%为在校学生。同时,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源匮乏,心理教师配备率不足15%,城乡接合部及留守儿童聚集学校的抑郁症发病率是城市的1.8倍,但因缺乏专业筛查,实际就诊率不足30%。
社交媒体和新兴技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且相关应对措施正在积极探索。2025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65%的孩子因社交媒体点赞数产生自我怀疑,80%的初中生因短视频平台的“颜值标准”存在“容貌焦虑”和自我否定。2025年年初,DeepSeek火爆,不少年轻人将其当作专属“心理导师”。有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而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的“AI心理树洞”小程序已成功干预200余起自伤倾向案例。
面对如此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势,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和解决办法。除了技术手段的探索,传统的心理健康支持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其中青少年心理热线就成为了重要的渠道之一。
为切实保障低保低收、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基本需求,市民政局在全市“双百工程”社工站、专项服务项目点开通236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致电咨询求助。
1. 对象:
- 困难群众
- 特殊群体
2. 服务内容:
(1)咨询服务
- 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政策服务的咨询服务
- 提供在线心理援助、情绪支持和医疗救助等方面咨询服务。
(2)支援服务
- 为社区各类居民及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援助、生活救助等支持救助服务
- 及时搜集、整合、连结安全可靠的社会救助资源,协助基层政府部门做好相关救援工作
(3)在线辅导服务
搜集和整理真实、可行的社福知识和信息,为产生情绪影响和心理波动的居民提供信息咨询、知识宣传、心理辅导、情绪疏导等在线服务。
3. 热线名单:
https://mp.weixin.qq.com/s/9RQWwF3uyvlucJdFy04EkA
1. 服务对象:
广州市困境儿童
2. 服务内容:
(1)由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家委员会的43位专家提供远程介入指导、残疾康复、心理辅导、法律等服务。
(2)跟进困境儿童家庭在监护照料、防疫物资、在线学习等方面现实困难和需求。
心理专线,24小时在线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法律援助等服务。
在广州市卫健委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带领下设立的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为广大市民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为来电者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抚慰、情感慰藉、认知调整、信息支持等服务,旨在帮助来电者摆脱烦恼,走出生活的阴影,恢复社会的功能,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学习压力和家长期望过高是主要因素之一。学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大,使得学生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状态,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此外,家长和学校在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导致问题逐渐恶化。
作为子女第一责任人的家长,其管教方式值得深入反思。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过于强调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还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支持和指导,不少家长在教育第一胎时遇到挫折后,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不再生育第二胎或第三胎的想法。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完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渐降低的生育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和支持,对于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提高生育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对家长的建议
(1)调整教育理念:
- 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过度关注学业成绩。
- 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家庭沟通:
- 主动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 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
- 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教育能力。
2. 对学校的建议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 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2)加强家校联动:
- 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3)丰富课余活动:
- 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等,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 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对社区机构的建议
(1)建立社区学习中心:
- 在社区内设立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 配备专业的辅导老师和社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
(2)整合社区资源:
- 联动社区内的企业、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机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 开展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3)开展亲子活动:
- 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如亲子阅读、户外拓展等,增强家庭互动和亲子关系。
- 通过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 设立社区心理健康热线,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
(1)社区学校增设托管和寄宿功能:
- 在社区附近的学校或机构增设寄宿和托管功能,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设定科学的时间安排,明确自习、玩耍、锻炼和休息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行为习惯。
(2)提供专业支持:
- 配备专业的老师和驻校社工,随时解答学习问题,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3)促进“家-校-社”联动:
- 建立家长、学校和社区的联动机制,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 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和亲子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家庭互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成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校联动、丰富课余活动、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以及在社区学校增设托管和寄宿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家长的担忧,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携手合作,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环境。
若有相关的问题或需求,需要咨询或求助,可以就近联系街道的社工站。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