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街道,位于越秀区的中部,其地理范围东起建设六马路,西至小北路的东濠涌边,南界为东风东路,北则延伸至南坑东广深铁路。这片区域占地面积约为0.91平方公里,其中户籍居民数量约6.3万人,而常住人口则约为3.9万人。
街道下辖九个社区,分别是六马路、中马路、二马路、大马路、黄华南、黄华塘、黄华北、旧北园以及麓湖路,这些社区共同构成了建设街道的多元与活力。
明清时期,建设街曾属于番禺县鹿步司,民国时期划归广州市大东区,1950年又分属黄花岗乡和大东街,直至1986年1月正式设立街道办事处,并隶属于东山区,2005年后则归入越秀区管辖。
建设街道得名于境内的建设新村,这是建国后广州市首个工人新村。1951年,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广州市政府成立了“广州市工人福利事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工人宿舍。1953年,在黄华乡东的孖鱼岗一带,广州市建设局建成了60幢平房和四幢二层楼房,安置了4700多名工人及家属,因此得名“建设新村”。
当时的建设工人宿舍,是广州最为繁荣的居住地之一,被称为广州的“尖东”。虽然经历过整改与变迁,但如今的建设新村已焕然一新,成为充满广州风情的流行街巷,氛围轻松,独具魅力。
黄华塘社区位于建设街,其名字源于明末的黄华寺以及周边东濠涌旁的低洼池塘。这条黄华路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曾是南洋电器厂的所在地,位置优越。
1948年,十多名工人怀揣振兴民族电器工业的梦想,在省委党校旁的菜地和池塘边建起简易厂房,黄华路因此变得繁华。
随后的五十年,南洋电器厂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研发出多个知名品牌,还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国的领军企业。1963年,首创的钻石牌电风扇成功出口,实现了“产品远销南洋”的愿景,成为广州最早出口的电器产品,名声远扬。
无论是广州市、广东省还是全国各地的重点工程或重要部门,都倾向于选择“南洋电器”的产品。从北京亚运村、天河体育中心到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地铁一号线,其地下配电设备均来自南洋电器厂。南洋电器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维修到出口,展现了企业的强大实力和辉煌历程。
建设街屹立着“血洒黄华纪念碑”,铭刻着一段悲痛的记忆。抗战初期,广州作为重要的抗战物资转运口岸,成为日军必争之地。尽管日军多次策划进攻,但受限于其他战场和英美法的势力范围,直到1938年,日军才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轰炸。
在广州沦陷前夕,黄华塘村(现位于黄华路一带)作为当时的近郊村庄,遭受了日军两次猛烈的轰炸,导致村屋被毁,居民死伤惨重。战后,村民组织“追悼殉敌会”,在轰炸地点立碑纪念,碑上刻着“血泪洒黄华”,记载了日军的残暴与村民的苦难。1993年,广州市政府将这座纪念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铭记历史,警示后人。
广州市建设街社工服务站成立于2010年12月,由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运营,是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试点项目之一。该站秉持“共建•发展”理念,依托地区发展模式,遵循“助人自助”宗旨,通过“社工+慈善+志愿服务”的协同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多元化服务满足居民需求。社工站整合资源,弘扬街区文化,提升社区凝聚力,并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设街社区医院提供丰富的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龙氏正骨推拿、拍打、经络疗法、针灸等。特别地,龙氏治脊、经筋、拍打、抖针疗法对脊椎疾病有独特疗效,服务已拓展至国内外多个地区。医院凭借出色的医疗技术、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中医特色服务,不仅解决看病难题,还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道建设二马路14号
咨询电话:020-83767047
官方微信: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comments about Sunyu Academy. Whether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home services that are relevant to you, want to give your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nyu Academy, or have a passion to be the sunshine that shines for the people at Sunyu Academ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ave a message!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in the working day,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