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村街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部,总面积1.56平方千米,接壤天河区、东山街道、农林街道和黄花岗街道。街道下辖福今、梅花村等15个社区。
历史上,梅花村街道曾隶属番禺县鹿步司、新城区、警察四区、番禺县第四区及广州市东山区。1986年成立梅花村街道,自2005年起,正式归属越秀区管辖。
梅花村在20世纪20年代曾是国内第一个模范住宅区,被誉为“岭南第一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州步入现代化建设新纪元。1921年,孙科任广州市首任市长,并引入“花园都市”理念。广州大学副教授彭长歆认为,这一理念可能影响了孙中山的“现代居住城市”构想。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策源地,广州率先实践城市近代化,孙科曾提议东郊建设模范住宅,后因政治变动搁置。1927年,林云陔市长正式提出“模范住宅区”。1929年,程天固局长在此基础上规划松岗住宅区,由林克明设计独立式住宅。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环境,该地吸引了十数位国民党高官政要在此兴建别墅,包括1931年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在内的诸多军政要员均在此有居所,因此当时又被称为“广东政治权力的后院”和“民国广东军政后院”。
梅花在1929年被定为中华民国“国花”,同年古应芬将南京中山陵赠予的梅花带回广州种植,当时此地的道路两旁多植梅花,因此更名为“梅花村”。“国花”与梅花村之名相得益彰,使得梅花村更添一份独特的文化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村历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省委、中南局、军区等单位的进驻,后归还给省委。
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中部的石门口一带已有人定居,并造田开村,初称簸箕里,村民以姚、李、秦、梁四姓为主,多自江西、福建迁入。
明弘治年间(1488),村落更名为簸箕村,并一直沿用至清代。直至1934年,为避重名,取“发扬光大祖先恩德”之意,更名为扬箕村。此后,该名被地图、文献等广泛记录。
由于脏乱差问题愈益严重,2010年,杨箕村启动改造,建设了15幢高层电梯楼供村民回迁。村内玉虚宫得以保留,而其他宗祠建筑则被拆除,代之以“宗祠文化广场”,并重建了包括姚氏、李氏、梁氏等在内的7座祠堂。
“友好同行,护苗成长”项目由梅花村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发起,联合15个社区儿童关爱服务点及多家“家校社”共建单位,为儿童提供多样化活动,增强他们的社区参与意识,构建儿童友好社区。
梅花村街社区慈善基金携手社工服务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通过腾讯公益线上筹款项目,与爱心人士共同打造“青苗”儿童书屋。该项目旨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适儿化的阅读环境,配备学习用品和书籍,为社区儿童提供寒暑假及课余时间的自习阅读空间,促进儿童成长,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comments about Sunyu Academy. Whether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home services that are relevant to you, want to give your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nyu Academy, or have a passion to be the sunshine that shines for the people at Sunyu Academ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ave a message!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in the working day,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