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資源

[舜禹台灣] 避免失智長輩被詐騙!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一次搞懂

台灣失智家庭的法律救星!監護宣告 vs. 輔助宣告,你該知道的事

近年來,與失智症相關的新聞層出不窮,例如某知名藝人因父母失智,財產遭詐騙數百萬,甚至引發家庭糾紛。這些案例不僅讓人心痛,更提醒我們,當家中長輩面臨失智、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時,如何透過法律手段來保障他們的權益,成為每個家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這兩個聽起來有點拗口的法律名詞,其實是保護失智長輩與家庭的重要工具。別擔心,我們會用簡單好懂的方式,帶你快速掌握這些知識!

 

什麼是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

簡單來說,這兩個法律程序是為了幫助那些因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無法完全處理自己生活或財務的朋友或長輩。根據情況不同,可以選擇適合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權益。

  1. 監護宣告
        適用於完全喪失判斷能力的情況,例如中重度失智或嚴重精神障礙。經法院裁定後,當事人會被視為「無行為能力」,並由法院選任的監護人代為處理所有法律行為。
  2. 輔助宣告
        適用於部分喪失判斷能力的情況,例如輕度失智或輕度智能障礙。當事人仍有部分自理能力,但在涉及重大財務或法律行為時,需要輔助人的協助與同意。

 

為什麼監護與輔助宣告這麼重要?

失智症患者在病程中,常因判斷力下降,容易成為詐騙、侵占財產的目標。若沒有法律上的保護,家屬可能面臨巨大的經濟與心理壓力。監護與輔助宣告的設立,不僅是保障長輩的財產安全,更是避免家庭內部因財產問題引發糾紛的重要措施。

 

誰可以聲請?流程怎麼走?

聲請對象包括:

  • 本人
  • 配偶
  • 四等親以內的親屬
  • 同住一年以上的家人
  • 社福單位或主管機關

聲請流程:

  1. 準備文件:診斷證明書、戶籍謄本及聲請狀,並繳交裁判費(1000元)。
  2. 接受鑑定:依法院指示,前往指定機構進行精神或心智狀況鑑定(需自費)。
  3. 法院裁定:根據鑑定結果,法院會決定是否核准監護或輔助宣告。
  4. 辦理登記:裁定通過後,到戶政事務所完成登記,正式生效。

 

監護人與輔助人的責任,你了解嗎?

  • 監護人:負責全面代理當事人的法律行為,例如處分不動產、進行財務管理等。但需經法院許可,並不得挪用當事人財產。
  • 輔助人:協助當事人在特定法律行為中作出決定,例如遺產分割、房屋買賣或借貸等。若未經輔助人同意,當事人所作出的行為將不具法律效力。

 

 

台灣的監護與輔助制度特色

台灣的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旨在平衡當事人的自主權與保護需求。與國外相比,台灣的制度更注重家庭觀念,強調由親屬或熟悉當事人生活的人擔任監護人或輔助人,確保當事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支持。

此外,法院在選任監護人時,還會要求提供財產清冊,並定期檢視監護人的執行情形,避免濫用職權。

 

如何為家人提供最好的法律保護?

如果你發現家中長輩的認知能力逐漸退化,或是出現無法判斷金錢使用的情況,千萬不要猶豫,儘早與家人討論是否需要聲請「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這不僅是對長輩的保護,也是對整個家庭的安心保障。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或需要協助聲請,歡迎隨時與我們平台聯繫,我們將提供專業的社工與法律資源,幫助你度過這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