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資源

[舜禹台灣]妻子離世後陷入失智,詩人鄭愁予的最後歲月提醒了我們什麼?
近日消息指出,知名詩人鄭愁予在妻子過世後,疑似因情緒與生活重創而漸漸失智,最終於 91 歲離世。他的例子再次讓社會看見高齡獨居者的脆弱——尤其是伴侶離世後的情緒崩解與認知退化,往往成為照護資源來不及銜接的空窗期。 這並非個案。對於許多失偶長者而言,配偶的過世不僅是情感上的打擊,更可能引發憂鬱、失智或身體機能快速退化。 在我們服務的許多長輩中,失去伴侶往往帶來難以言喻的衝擊。雖然外人看來他們生活還過得去,但其實不少長者在失偶後,會出現明顯的孤單感與生活動力下降。 尤其是男性長者,過去多由妻子照顧日常生活,一旦面對「一個人過日子」的現實,會變得不知所措。他們較少主動尋求幫助,也缺乏社交支援網絡,導致退化速度比女性更明顯。 我們也觀察到,很多長輩在喪偶後的幾年內,記憶力明顯減退,生活節奏打亂——常忘記吃飯、吃藥,甚至對看醫生失去主動性。這些變化並非只是單純「老了」,而是情緒與生活失衡下的警訊。 對家庭而言,當父母突然出現失智傾向、情緒異常、生活無法自理時,子女往往措手不及。若未能及早介入,不但照顧負擔急遽上升,也可能增加緊急送醫、意外事件的風險。 因此,失偶後的初期陪伴與心理支持非常關鍵。能不能及時拉一把,往往會大大影響長者後續的人生質量。 台灣目前有哪些社會福利資源可以協助? ● 失智症照顧服務(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各縣市皆有設置失智資源據點,提供初期診斷、諮詢、家屬支持、日照服務與到宅照護。 ● 失智症照顧管理個案服務:通報後可由長照專員協助評估與轉介,包括送餐、陪同就醫、家務協助、喘息服務。 ● 心理衛生與悲傷輔導支持:衛福部、地方社會局與心理衛生中心可提供喪偶輔導與心理衛生資源。 ● 高齡社區關懷據點:提供長者定期聚會、健康促進活動,減少孤立與退化風險。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弘道是一個長期陪伴高齡者的民間團體,對於「失智預防」與「失落後陪伴」特別用心。他們以溫柔而穩定的方式,支持許多孤單、失落的長輩與照顧家庭。 弘道提供的服務包括: - 到宅關懷:由社工與志工定期拜訪,關心生活、傾聽心聲。 -日間照顧中心:提供記憶訓練、復能活動,延緩退化,也讓家屬能放心喘息。 -失智照顧者支持團體:讓家屬有一個互相理解、分享與學習的安全空間。 -失智友善社區推動:結合在地商家與志工,讓長輩即使走失,也有人願意幫忙引導回家。 📞 弘道基金會聯絡資訊: 電話:04-2206-0698(代表號) 網站:https://www.hondao.org.tw/ Facebook 專頁:搜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服務據點:全台設有服務處,歡迎於官網查詢就近單位 不論你是關心中的家屬,還是希望多了解資源的民眾,都可以主動聯絡弘道,他們將協助你找到合適的服務方式,陪長輩走得更遠、更安心。 情緒沒有被接住,身體會幫它說話 鄭愁予的故事提醒我們——許多長者不是不堅強,而是在人生某個轉彎處,悄悄撐不住了。 失智,也許不是單純的記憶衰退,而是「悲傷沒人懂」的沉默吶喊。當我們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陪伴,或許故事會不一樣。 📌如果你身邊有剛失去配偶的長者,不妨主動打個電話、邀請一起吃飯、陪他們走一段路。 📌 如果你是家屬,也歡迎聯繫「舜禹學堂」,我們可以轉介你至在地的支持資源,例如弘道基金會、失智共照中心等,讓長輩不再孤單。 📣 你曾經看過哪一位長輩,走過這樣的失落?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觀察與行動,也讓更多人一起關注「晚年心靈健康」的重要。
[舜禹台灣] 當摯愛漸行漸遠:名醫夫婦的失智症告白,與我們共同面對的未來
「如果有一天,我忘記了回家的路,你會不會牽著我的手,陪我慢慢走?」 這或許是許多人心中的輕聲提問,也是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醫師與妻子林靜芸醫師,正在經歷的真實人生。當被譽為「開心第一刀」的林芳郁醫師確診失智症,他的妻子,同樣是名醫的林靜芸,選擇放下手術刀,成為他最溫柔的依靠。 他們的故事,不僅是一對夫妻的深情,更映照出台灣社會在高齡化浪潮下,無數家庭共同面對的失智症挑戰。 台灣,正在變老的路上:失智症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您知道嗎?在台灣,大約每8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這個數字,隨著我們邁入超高齡社會,仍在不斷增加。 驚人的數字: 全台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2041年恐達68萬人。 沉重的負擔: 每位患者身後,平均需要1.5名家屬投入照護,這不僅是時間與心力的付出,更是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壓力。 社會的挑戰: 失智症不僅影響個人與家庭,更對我們的醫療與長照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當記憶像沙漏般流逝,患者可能迷失方向、忘記摯愛,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而身旁的照護者,往往也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疲憊與孤單。 別擔心,您不是一個人:政府與社會的溫暖支持 面對失智症的挑戰,請不要獨自承擔。台灣社會正努力建構一張溫柔的防護網,為患者與家屬提供支持: 長照2.0計畫:您的神隊友 提供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喘息服務等,讓照護者能有喘息的空間。 可透過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申請,將有專人為您評估,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服務。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您最專業的顧問 在全台各地設立,提供篩檢、診斷、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他們就像是「失智症的領航員」,能協助您連結各種資源,並提供照護技巧的課程,讓您在照護路上更有力量。 愛心手鍊與協尋系統:守護回家的路 愛心手鍊: 可向失智症協會或警察局申請,讓迷路的親人能被及時尋獲。 警政協尋系統: 當長輩走失時,警方會啟動協尋機制,動員社會力量,一起幫忙找回家的路。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TADA) — 家屬最堅實的後盾 除了政府資源,台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非營利組織——台灣失智症協會,他們長年深耕失智症領域,是許多家庭最溫暖、最堅實的後盾。 主要功能與服務: - 0800免付費諮詢專線:無論您遇到任何疑難雜症,一通電話就能找到專業人員傾聽與解答。 - 家屬支持團體與課程:協會開辦支持團體,讓家屬們可以互相交流、打氣,並提供豐富的照護課程,讓您不是孤軍奮戰。 - 瑞智學堂:專為輕度失智症患者設計的社區學堂,透過課程與活動,幫助長輩延緩退化,維持社交與生活品質。 - 政策倡議與社會教育:努力為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發聲,爭取更好的社會福利,並向大眾宣導正確的失智症知識,打造友善社區。 如何聯繫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症關懷專線 (免付費):0800-474-580 協會電話:(02) 2598-8580 協會地址:104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29號3樓之2 官方網站:http://www.tada2002.org.tw/ 攜手前行,用愛與理解,共創友善高齡社會 林芳郁與林靜芸醫師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了愛與勇氣。失智症或許會帶走記憶,但帶不走我們之間的關懷與連結。 透過政府的長照政策、醫院的共照中心,以及像台灣失智症協會這樣的民間團體,我們可以為家庭建構更完整的支持網絡。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理解與同理心,去關懷身邊的患者與家屬。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為失智症所困擾,請不要猶豫,立即尋求協助。讓我們陪您一起,走過這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共同創造一個對所有長者都更友善的社會。
[舜禹台灣]【高齡獨居潮來襲】一個人的晚年,也能溫暖又精彩
最近,一則發生在台北市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名80多歲的陳伯伯,自從妻子兩年前離世後,便獨自居住。子女遠居國外,雖偶爾通電話慰問,但終究無法隨時陪伴在側。有天深夜,陳伯伯不慎在浴室跌倒,雖然傷勢並不嚴重,卻因沒辦法立即呼救,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躺了整整八小時,直到隔天鄰居發現後才緊急送醫。陳伯伯事後說:「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新聞裡的事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當我們閱讀這樣的新聞時,或許會感到心酸,甚至害怕。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陳伯伯的故事絕非孤例。隨著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加快,獨居已逐漸成為社會常態,更可能成為你我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獨居不是少數人的未來,而是多數人的課題 根據最新統計,2021年台灣65歲以上長者獨居的住宅數量已達到46.9萬戶,創下歷史新高。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三代同堂的家庭從1980年的主流,到今天已經剩不到十分之一。無論是子女遠居、終身未婚、夫妻其中一方過世或離婚,各種原因讓「高齡獨居」這個詞從陌生變成日常。看鄰國日本的情況更是明顯:從1980到2020年間,日本獨居長者的戶數從88萬激增到671萬戶,增幅高達7.6倍,成為全球獨居老人最多的國家之一。而台灣,正在跟隨日本的腳步快速邁進這個現實。或許你會覺得:「我有孩子,我有家庭,不會獨居。」然而,現實總是無法預測的,即便有家庭,有孩子,也難保日後一定能夠同住。獨居不是特殊案例,而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真實人生場景。 一個人生活,別讓自己孤獨 獨居並不意味著必須陷入孤單和無助。日本愛知學院大學綜合政策學院博士董怡汝在她的研究著作《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中提出了幾個關鍵建議,幫助我們提前做好準備,讓獨居也能過得安全、自在且充滿幸福感。 安全篇:打造自己的守護網絡 許多人害怕獨居,是擔心發生意外時,沒有人能及時伸出援手。日本東京都曾有統計,65歲以上長者孤獨死亡的案例在2003至2016年間,增加了超過兩倍。為避免這種悲劇,除了基本的居家安全設施外,例如加裝扶手、止滑地板等,現代科技提供了更多選擇。例如智慧手錶或居家感應系統,可以在發生意外時即時通知親友或緊急救護單位,讓長者的安全多了一層保障。但科技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聯繫。主動與鄰居、朋友保持互動,定期互相問候,透過真實的人際網絡,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安全與安心。 經濟篇:及早規劃,獨立而有尊嚴 獨居長者的經濟壓力,通常比夫妻同住者來得更大,尤其在醫療、照護費用上更明顯。因此提早建立充足的退休準備金尤為重要。如果經濟能力有限,除了提早理財規劃,還可以考慮與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親戚共同居住,分擔居住成本與日常開銷,同時也能相互照顧、互相扶持。如果真的遇上經濟困難,千萬不要羞於向社會尋求幫助。台灣與日本一樣,有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政府機構和公益團體都會提供必要協助,保障每個人的基本人權。 精神篇:積極的人際交流,驅散孤獨陰霾 獨居的另一個挑戰,是容易陷入社會孤立感。沒有親密的伴侶或家人陪伴,生活中難免感到寂寞與失落。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主動跨出舒適圈,參與社區活動、社團興趣班,或志工團體,與他人建立共同興趣,進而產生情感連結。日本長者常說:「只要你願意踏出家門,人生就會出現新的推手。」主動的人際互動,能讓生命重燃熱情,將「鄰居」和「朋友」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家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健康篇:一起吃飯、一起運動,照顧身體更照顧心靈 獨居長者在飲食上容易忽略營養均衡,簡單吃飯雖然方便,但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營養失調。日本獨居老人經常採取的解決方案,就是與鄰居或朋友共餐,每人輪流煮一道菜,不僅菜色豐富,更可增加生活趣味性。同時,結伴外出運動,參加社區巡邏隊或散步團體,讓生活更有活力,也增進健康。從日本經驗看來,這樣的做法不但能改善身體狀況,也有助於提升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一個人生活,也能擁有家的溫暖 獨居並非生命中的負面詞彙,它更應該是一種人生選擇與挑戰。每個人無法完全掌控生命的走向,但我們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樣的未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獨居潮,我們不需要恐懼,也無需抗拒。提前為自己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用積極的心態與具體行動,建立新型態的家人關係。即使是獨自生活,也能過得安心、自在,更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人情的可貴。舜禹學堂將持續陪伴您,用專業與溫暖,協助每一位即將或已經步入獨居生活的長者,安心踏上人生下一階段的旅程。
[舜禹台灣]銀髮運動新風潮:從壯年運動會到社區健身
健力取代頹廢?「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彰顯銀髮新姿態! 2025 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在歡笑與感動中圓滿落幕,台北、新北市共同打造一場適合 35 至 70 歲銀髮族甚至中壯年參與的運動盛會。台北市長蔣萬安在閉幕式上說:「我運動,故我在」— 這一句話,道出中高齡活動對健康、自信與生活品質的深遠影響。 台灣銀髮族運動現況與影響力 目前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約 450 萬,佔總人口近 19%,若再加上中壯年族群(35–64 歲),參與健身運動者有高度潛力。 個人與家庭效益:增強肌力、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如糖尿、高血壓),培養社交機會,減少孤獨感,提升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 社會影響:建構健康城鄉,活躍長者減少醫療與照護成本,提升社區凝聚力與世代交流。 現有社會福利措施與資源 1. 社區健身據點補助:地方政府支持設立銀髮健身房、韻律課程與健走團體運動。 2. 長青學苑與銀髮學習中心:提供健康講座、營養課程與群體活動,促進全人照顧。 3. 醫療預防與健康管理補助:提供免費血壓檢測、身體組成分析與運動處方服務等。 推薦資源:銀髮健身俱樂部 申請資格:年齡 50–70 歲健康者,部分社區開放 65 歲以上長者。 設施內容:低衝擊健身器材(穩定踏步機、拉力帶)、團體課程(瑜伽、太極、韻律)。 教練協助:專業運動教練陪訓,提供個別與團體運動指導。 費用方式:社區會員月費約 NT$200–500;低收入戶與持老人福利手冊者多享優惠或免費。 加值服務:健康講座、社交聚會、健康評估與追蹤報告。 運動,是中高齡人的最強保護傘 從「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到「銀髮健身俱樂部」,我們看到運動不只是活動,更是健康、自信與生活品質的延伸。 政府與社區應持續建構可近、可及、可持續的運動資源。 家庭支持與伴同行動至關重要。 若您關心長輩或自己想開始運動,歡迎私訊舜禹學堂,我們提供運動資源諮詢與社福轉介服務。 請分享這篇文章並標記你身邊想開始運動的朋友或長輩,讓更多人看見運動帶來的美好蛻變! 歡迎留言討論:你最喜歡什麼運動?有哪些運動場域你覺得還需要改進?
[舜禹台灣]失智長輩走失事件背後,我們能做的事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心疼的新聞:一位失智阿嬤獨自出門後迷路,在街頭無助徘徊。這讓我想起隔壁王奶奶家的狀況,她去年也常常忘記回家的路,還好鄰居們都會特別留意。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台灣越來越常見,今天就想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跟大家聊聊這個議題。 台灣失智長輩的日常困境 想像一下:  全台灣現在有超過35萬的失智長輩,相當於整個嘉義市的人口  每當你走進一個社區活動中心,大概會有1-2位長輩正面臨記憶力衰退的問題  這些長輩可能昨天還記得怎麼煮你最愛的滷肉飯,今天卻連瓦斯爐怎麼開都忘了 我服務的社區裡,陳伯伯就是這樣。他以前是國文老師,現在卻常常站在巷口發呆,忘記自己要去哪裡。他的女兒阿美跟我說:「爸爸有時候會突然問我媽媽去哪了...可是媽媽已經過世十年了。」這種狀況真的讓家人很心疼。 家裡有失智長輩怎麼辦?3個實用技巧 第一招:建立生活小幫手  在門口貼大字報寫「記得帶鑰匙」  用不同顏色貼紙區分藥盒(早上綠色/晚上紅色)  把重要電話寫在冰箱磁鐵上 第二招:打造安全環境  像防小孩一樣收好危險物品  裝個簡易監視器,手機就能看長輩狀況  跟附近店家打聲招呼,請他們多留意 第三招:善用政府資源  打1966長照專線,就像訂外送一樣簡單  申請「喘息服務」,讓照顧的家人能休息  參加社區的「記憶保養班」,帶長輩去交朋友 我們每個人都能當守護天使 上次去買早餐時,看到老闆娘很耐心地跟一位一直重複問價格的阿公說話。她後來跟我說:「我知道他是失智啦,就多講幾次沒關係。」這種溫暖的小舉動真的很有幫助! 平常可以這樣做:  看到神情困惑的長輩,主動問「需要幫忙嗎?」  記住社區裡容易迷路的長輩特徵  加入Line的社區守望相助群組 政府有哪些「神隊友」服務? 最近幫李阿姨申請了「愛心手鍊」,上面有QR Code,掃一下就能聯絡家人。還有這些好用的資源:  個人衛星定位器:精準掌握長輩位置,即使在山區或收訊不良處也能追蹤  到宅照顧服務:有人來家裡幫忙洗澡、陪聊天  日間照顧中心:像長輩的幼兒園,白天送去晚上接回 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這樣行動  跟家裡長輩玩記憶遊戲,像記菜價、回憶老照片  把這篇文分享給親友,讓更多人了解  下次看到迷路長輩,停下來多關心一下 記得我社工朋友常說:「照顧失智長輩就像照顧老小孩,需要更多耐心和創意。」台灣正在變老,這個問題只會越來越多。但好消息是,只要我們多一點準備、多一點關心,就能讓這些長輩和他們的家人生活得更有品質。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或私訊我~也可以直接打1966問專業的專業人員喔!
[舜禹台灣] 獨居長者租屋困境與崔媽媽基金會支援服務
「租不進去」的獨居長者!租屋市場的隱形高牆 最近媒體報導強調,許多獨居長者租屋難度高:房東擔心長者生病、雜物堆積,甚至憂慮「孤獨死」後難處理,桃園列冊獨居長者達約4,300人,但租屋門檻仍然高。房東拒租或開價過高,讓長者租屋成為看得見的問題與壓力。 台灣獨居長者租屋困境的現況與影響 人口規模:截至2023年6月,全台獨居人口約97.7萬人,約佔老年人口四分之一。 對個人/家庭的影響:長者租屋受限,造成生活圈縮小、身心焦慮;子女需協調照護,家庭負擔加重。 對社會的影響:孤老租屋困境可能導致公共安全事件、孤獨死問題;房東避險心態與政策不足加劇社會資源壓力。 現行社會福利與解方有哪些? 1. 政府推動社宅與租金補貼:社宅設置長者保留戶、租金補貼方案等。 2. 地方創新方案如「安居×愛心房東」:社工媒合房東,提供租金保證與定期訪視。 3. 青銀共居模式:長者與年輕人互補入住,共築互助居住環境。 財團法人崔媽媽基金會:打破租屋高牆的重要力量 崔媽媽基金會自1989年成立,致力於弱勢居住扶助,目前是台灣推動租屋權益的重要組織。 服務與功能: - 弱勢租屋媒合:提供租屋資訊、陪同看屋、簽約支援。 - 友善二房東計畫:與房東合作募屋,再轉租給長者,提供租金保障與緊急救援系統。 - 租賃法律諮詢:免費法律服務、租約審查、糾紛調解。 - 搬遷支援:補助搬家費用、協助裝拆與搬遷流程。 基金會成功協調社工與房東,創造長者可入住的機會,讓居住不再是弱勢的壓力來源。 居住是人生第一要件,讓長者「住得安心」 住房困難不是小問題,對獨居長者而言,安心租屋關係到自立與尊嚴。 建議: - 政府強化社宅與風險保障制度; - 社福機構推動友善二房東與青銀共居模式; - 社區與公私協力,是解方的關鍵。 如您或家中長輩有租屋困難,可透過舜禹學堂諮詢轉介服務,協助申請崔媽媽基金會資源與法律協助。 分享你看到的居住困境,或告訴我們:你的家鄉是否該設立「友善老屋源」?留言一起討論吧!

意見

請填寫表格,向我們反映意見或任何你在我們網站搜尋資訊時所發現的問題。

已提交!我們將會在1個工作天內回覆閣下,謝謝!
資料有誤,請重新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