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資源

[舜禹台灣]【高齡獨居潮來襲】一個人的晚年,也能溫暖又精彩

最近,一則發生在台北市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名80多歲的陳伯伯,自從妻子兩年前離世後,便獨自居住。子女遠居國外,雖偶爾通電話慰問,但終究無法隨時陪伴在側。有天深夜,陳伯伯不慎在浴室跌倒,雖然傷勢並不嚴重,卻因沒辦法立即呼救,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躺了整整八小時,直到隔天鄰居發現後才緊急送醫。陳伯伯事後說:「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新聞裡的事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當我們閱讀這樣的新聞時,或許會感到心酸,甚至害怕。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陳伯伯的故事絕非孤例。隨著台灣人口老化持續加快,獨居已逐漸成為社會常態,更可能成為你我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獨居不是少數人的未來,而是多數人的課題

根據最新統計,2021年台灣65歲以上長者獨居的住宅數量已達到46.9萬戶,創下歷史新高。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三代同堂的家庭從1980年的主流,到今天已經剩不到十分之一。無論是子女遠居、終身未婚、夫妻其中一方過世或離婚,各種原因讓「高齡獨居」這個詞從陌生變成日常。看鄰國日本的情況更是明顯:從1980到2020年間,日本獨居長者的戶數從88萬激增到671萬戶,增幅高達7.6倍,成為全球獨居老人最多的國家之一。而台灣,正在跟隨日本的腳步快速邁進這個現實。或許你會覺得:「我有孩子,我有家庭,不會獨居。」然而,現實總是無法預測的,即便有家庭,有孩子,也難保日後一定能夠同住。獨居不是特殊案例,而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真實人生場景。

一個人生活,別讓自己孤獨

獨居並不意味著必須陷入孤單和無助。日本愛知學院大學綜合政策學院博士董怡汝在她的研究著作《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中提出了幾個關鍵建議,幫助我們提前做好準備,讓獨居也能過得安全、自在且充滿幸福感。

安全篇:打造自己的守護網絡

許多人害怕獨居,是擔心發生意外時,沒有人能及時伸出援手。日本東京都曾有統計,65歲以上長者孤獨死亡的案例在2003至2016年間,增加了超過兩倍。為避免這種悲劇,除了基本的居家安全設施外,例如加裝扶手、止滑地板等,現代科技提供了更多選擇。例如智慧手錶或居家感應系統,可以在發生意外時即時通知親友或緊急救護單位,讓長者的安全多了一層保障。但科技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聯繫。主動與鄰居、朋友保持互動,定期互相問候,透過真實的人際網絡,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安全與安心。

經濟篇:及早規劃,獨立而有尊嚴

獨居長者的經濟壓力,通常比夫妻同住者來得更大,尤其在醫療、照護費用上更明顯。因此提早建立充足的退休準備金尤為重要。如果經濟能力有限,除了提早理財規劃,還可以考慮與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親戚共同居住,分擔居住成本與日常開銷,同時也能相互照顧、互相扶持。如果真的遇上經濟困難,千萬不要羞於向社會尋求幫助。台灣與日本一樣,有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政府機構和公益團體都會提供必要協助,保障每個人的基本人權。

精神篇:積極的人際交流,驅散孤獨陰霾

獨居的另一個挑戰,是容易陷入社會孤立感。沒有親密的伴侶或家人陪伴,生活中難免感到寂寞與失落。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主動跨出舒適圈,參與社區活動、社團興趣班,或志工團體,與他人建立共同興趣,進而產生情感連結。日本長者常說:「只要你願意踏出家門,人生就會出現新的推手。」主動的人際互動,能讓生命重燃熱情,將「鄰居」和「朋友」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家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健康篇:一起吃飯、一起運動,照顧身體更照顧心靈

獨居長者在飲食上容易忽略營養均衡,簡單吃飯雖然方便,但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營養失調。日本獨居老人經常採取的解決方案,就是與鄰居或朋友共餐,每人輪流煮一道菜,不僅菜色豐富,更可增加生活趣味性。同時,結伴外出運動,參加社區巡邏隊或散步團體,讓生活更有活力,也增進健康。從日本經驗看來,這樣的做法不但能改善身體狀況,也有助於提升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一個人生活,也能擁有家的溫暖

獨居並非生命中的負面詞彙,它更應該是一種人生選擇與挑戰。每個人無法完全掌控生命的走向,但我們能決定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樣的未來。面對即將到來的高齡獨居潮,我們不需要恐懼,也無需抗拒。提前為自己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用積極的心態與具體行動,建立新型態的家人關係。即使是獨自生活,也能過得安心、自在,更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人情的可貴。舜禹學堂將持續陪伴您,用專業與溫暖,協助每一位即將或已經步入獨居生活的長者,安心踏上人生下一階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