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隨着人口急速老齡化,香港社會快速老齡化,2039年預計80歲以上人口達93萬。晚期醫療議題愈來愈受關注。很多家庭在面對至親病重時,往往因為資訊不足、支援欠缺,導致難以作出合適的醫療決定。最近,香港中文大學聯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進行研究,訪問了20位曾經歷喪親的家庭成員,揭示了香港晚期照顧的三大挑戰:醫護溝通不足、支援缺乏、決策困難。研究同時強調推動「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Planning, ACP)的必要性,讓患者能在清醒時表達自己的意願,避免臨終時留下遺憾。
根據研究,患者及家屬在不同階段會面對不同壓力與困境:
1️⃣ 疾病診斷期
很多家庭在確診初期,往往因為醫護解說不足,難以理解病情發展與治療效果。部分家屬甚至錯失與親人道別的機會,成為日後心中永遠的遺憾。
2️⃣ 病情惡化期
當病情轉差時,家屬經常面臨是否送院的兩難選擇。他們缺乏醫療知識,難以分辨急救是否能改善情況,或只會帶來更多痛苦。支援不足下,照顧者的壓力往往沉重,甚至出現情緒或身心問題。
3️⃣ 生命晚期
在生命最後階段,患者往往因身體狀況而失去表達能力,導致治療選擇全由家屬代決。面對「要不要插喉」、「是否繼續急救」等重大決定,家屬在壓力下作出的選擇,事後往往充滿自責與遺憾。
除了ACP,另一項引起社會關注的建議是「平安三寶」文件的儲存。所謂「平安三寶」包括:
近期有團體建議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讓市民能安全保存相關文件,避免遺失或爭議。此舉除了能保障長者的醫療與財產權益,亦可減少家庭因文件缺失而產生的矛盾。專家認為,初期可由專業協會或非牟利團體試行,日後再爭取立法,成為具法律效力的官方平台。
香港要推動晚期醫療照顧,必須同時兼顧政策、專業與社區三方面:
🔹政策支持:政府應引入制度化的「預設照顧計劃」(ACP),訂立清晰法律基礎。
🔹專業參與:醫護與社工需接受專業培訓,學習如何與病人和家屬溝通。
🔹公眾教育:社區應透過宣傳與講座,提升市民對晚期照顧的認識。
唯有多方面協作,才能真正保障患者尊嚴,減輕家屬負擔。
市民如想進一步了解或制定預設照顧計劃,可參考以下資源:
「預設照顧計劃」(ACP),旨在協助市民在仍有能力時,事先思考並表達對生命晚期照顧的意願。ACP的核心精神是「以病人為本」,讓服務使用者能在尊重個人價值及生活質素的基礎上,與家人及醫護專業人員一同討論未來可能面對的醫療抉擇。
計劃內容一般包括:
1. 了解病情及治療選項:透過醫護或社工解說,讓當事人明白不同治療方案對生活質素的影響。
2. 表達個人意願:病人可清楚闡述自己對急救措施、生命維持治療、舒緩治療等的取向。
3. 促進家庭溝通:透過討論過程,協助家屬理解當事人的選擇,減少日後因臨終決策而出現的矛盾或壓力。
4. 文件記錄與尊重:計劃通常會將當事人意願以書面形式記錄,方便醫護團隊在緊急情況下依循處理。
「家支援」平台旨在支援癌症病患及其家人,提供近期的癌症資訊、紓緩治療和安寧服務,幫助用戶在家中更好地護理病人。
「綜合社區安寧照顧服務」,目標是為居於社區的晚期病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人照顧。透過醫社合作,由專業團隊提供支援,以提升患者與家屬的生活質素,讓患者能在熟悉的家庭或社區環境中與摯親共度有意義的時間。
對象
服務內容
團隊組成與提供的支援包括:
《立遺囑指南》說明在香港立遺囑的重要性及基本程序。遺囑能清楚表達財產分配意願,避免家庭爭議。立遺囑人須年滿18歲並具精神能力,簽署時需有兩名見證人在場,方具法律效力。若資產龐大或條款複雜,建議尋求專業律師協助。文章亦提醒,如婚姻狀況或資產出現重大變動,應及時更新遺囑,以確保安排切合現況,保障家人權益。
這些平台均提供免費資訊、輔導與社區支援服務,幫助市民提前準備,避免臨終時陷入混亂與遺憾。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一部分,面對生命終結同樣需要周全規劃。預設照顧計劃與「平安三寶」不單是一份文件,而是患者對生命的尊重、對家人的體貼。
如各位想了解更多上述社區資訊,歡迎聯繫上述機構。如想知道香港最新社福資訊記得緊貼我們「舜禹學堂」或有任何問題需協助,歡迎向我們「舜禹學堂」留言查詢,現段我們會盡力解答並提供適切的協助。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