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相關

[舜禹台灣] 預防猴痘資源整理包

台灣首例猴痘確診是25歲男子,6月16日自德國返台,6月20日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身體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6月24日經研判通報為猴痘確診病例,目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相關症狀皆有改善;匡列密切接觸者共6人,包括家人及醫療相關人員,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14。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6月23日公佈,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

中央通訊社 https://reurl.cc/q5Rpd3

蘋果新聞網 https://reurl.cc/moOpdY

 

猴痘是什麼?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常見於中非和西非部分雨林地區、以囓齒類動物為主要傳染的一種流行性病毒。猴痘可想成是較輕微的天花,其致死率會依病毒株而有不同,西非毒株死亡率約為1%,但剛果病毒株死亡率可高達10%。

 

猴痘傳染途徑

猴痘最開始是由被感染猴痘病毒之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可透過傷口血液、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因此有接觸到感染源的共用衣物、被單、性行為等都可能傳染。也就說是,猴痘從動物傳播給人類,也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猴痘常見症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資料顯示,猴痘常見症狀,病程可分為2階段:發病期和皮疹期,約持續2至4週後會痊癒,潛伏期約5-21天,通常為6-13天。

1. 發病期:最初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疼、腫脹、背疼、肌肉

酸痛和全身無力。

2. 皮疹期:開始發燒後,就會出現皮疹,往往先從臉部開始,然後蔓延到身體

其他部分,最常見的是在手掌和足底。皮疹可能會非常癢,在最終結痂脫落之前會發生不同變化和不同階段。皮膚破損可能會導致疤痕。感染會持續14到21天,通常會自行消失。兒童、免疫低下族群,可能導致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如何治療及預防猴痘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數據統計,施打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病毒的遏止有效性高達85%。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

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仍以預防及控制感染為主。

做好以下幾點,猴痘遠離你:

1. 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2. 保持警覺,遵照醫療防護措施

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

3. 隨時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勿接觸,可防傳染

雖然猴痘有飛沫傳染的疑慮,但目前仍然認為猴痘在密切接觸者上較容易傳染。所以記得隨時戴口罩、和他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有肢體上接觸,可以避免傳染。

4. 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私密接觸與物品共用

猴痘可透過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或接吻、擁抱或性交等親密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

5. 定期清潔雙手、用溫水和清潔劑清洗患者的衣服、毛巾、床單和餐具

又除了身體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若是觸摸到之前沾染有傳染性皮疹或體液的物品,例如衣服或床單,也可能會是傳播猴痘的方式之一。

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發現疑似猴痘個案或與確診猴痘個案接觸過該如何?

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醒,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上述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

台灣已將猴痘列為第2類傳染病,醫生如發現確診,應於24小時內完成病例報告,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

如有與猴痘患者接觸,應在最後一次接觸後3週內進行自我觀測,並觀察是否出現猴痘症狀進行就醫。

 

如對以上資訊有任何問題,可聯繫上述機構。 或向我們「舜禹學堂」留言查詢,我們會盡力為您解答。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YAHOO新聞

中央通訊社

 

圖片來源:

HiNet 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