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某基金會接獲一通來自山區的轉介電話,內容是一位86歲獨居的阿公,年內在家跌倒超過5次,家中不僅無浴廁扶手,電線也裸露老舊。社工上山訪視後,立即啟動修繕協助:加裝扶手、更新電線、改善照明,並串聯在地志工協助後續追蹤。阿公在接受修繕後明顯減少跌倒次數,生活安全感提升許多。這樣的行動雖小,卻真實改變了偏鄉老人的生活品質。

「偏鄉弱勢家庭修繕補助計畫」該政策提供每戶三年內最高新台幣10萬元的補助,用以改善偏鄉地區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及65歲以上獨居長者的居家安全環境,涵蓋項目包括浴廁防滑、老舊電線汰換、照明改善與無障礙設施增建等。

伊甸基金會為代表性民間協力機構,自2015年起推動偏鄉住宅修繕行動,截至2023年底成果如下:
- 合計修繕完成戶數:87戶(其中72戶為身障家庭)
- 累計動員志工:262人
- 每年受助戶數增長穩定(112年度達18戶)
- 政府補助上限為每戶10萬元,地方政府亦提供相應方案,多落於6–15萬元之間。

從政策初衷來看,這是回應高齡化與居住正義的重要舉措;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資訊落差:真正有需求者仍被排除
偏鄉長者普遍缺乏網路接觸,數位落差嚴重,加上政策宣傳多集中於官方網站與內部公文,缺乏主動接觸機制。無論是村里幹事還是在地社工,若未具備主動識別與通報意識,極可能使真正需要補助的家庭錯失機會。
二、轉介設計良善,卻仰賴高度動能
雖採用醫院、社福機構、學校等單位進行轉介機制,減輕個案負擔,然實務上卻形成一種『啟動困難』:一線人力忙碌無暇主動通報,或因對計畫流程陌生而不敢啟動。轉介制度過於依賴前端單位的認知與積極性,形成制度斷點。
三、施工人力短缺,偏鄉難以落實
偏鄉地區普遍缺乏具施工能力之工班,且施工成本因交通與材料運送而提高。即使補助核定,仍可能出現找不到願意承接的技師或工班,或最終報價超過補助上限,造成案子中止或僅部分完工。
四、跨域協作困難:社工與技師各說各話
社工擅長評估家庭情境與需求,但對施工估價與安全技術標準理解有限。反之,技師注重施工效率與結構需求,卻難以理解家庭脆弱處境與情緒顧慮。缺乏共同語言與協作流程,使修繕效益大打折扣。
五、補助額度與實際需求存落差
許多偏鄉住宅屋齡超過30年,結構老化、水電管線殘破。單筆10萬元補助僅足以支應局部修繕,若無法因地制宜調整補助上限,極易造成「形式性改善」,難以保障長遠安全。
在偏鄉工作,不只是一份職責,更是一場與時間、環境、制度搏鬥的溫柔抗爭。以下五項建議,盼能成為你在現場推動住宅修繕與連結資源時的具體參考:
1主動建構「待援戶」名單:提早發現,避免憾事發生
透過社區定期巡訪、鄰里系統通報與在地志工回報,建立一份「潛在危險住宅清單」,不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被漏掉。這不只是危機處理,更是一種日常守護的責任。
2推動修繕平台:讓資源不再各自為政
將社福單位、地方工班、志工團體與公部門窗口整合起來,建立一個跨域合作的「修繕資源平台」,使申請、媒合、評估與施工更快速、更透明。讓每一個願意出手的人,都能找到適合的位置貢獻力量。
3 建立共識訓練與手冊:化解社工與技師的誤解
常見狀況是:社工看見的是家庭需求,技師看見的是結構與預算。透過定期辦理簡明的跨域訓練課程,製作圖文並茂的操作手冊,幫助雙方建立共同語言,避免「你講我聽不懂」的情況一再發生。
4 推行「快速綠色通道」:真正有急,就該能即時啟動
對於已存在倒塌風險、電線外露、衛浴危險等迫切危機的住宅,建立「快速修繕通道」,讓地方社工或村里系統在無須層層審批的情況下,也能臨時啟動基本工序,守住最基本的安全底線。
5 推薦引入分級補助與公私協力模式:補得足,也補得深
很多案主的需求遠不止10萬元內就能解決。建議由中央設計分級補助制度,並鼓勵企業、基金會共同投入「第二層補助」,減少案主自付壓力,讓每一分援助都能補到最需要的地方。
未來,除了提升補助額度與簡化流程外,政府與社區可攜手推動更多整合性行動:如設立區域型「修繕資源中心」、推動在地培訓工班、與社福系統共同開發風險評估工具,並鼓勵更多青年與志工參與跨代共作。讓「修繕」不只是硬體工程,更成為一場關於陪伴與尊嚴的社會行動。
每一次修補裂縫的過程,都是重新理解人與家的關係。若我們願意彎下腰、走進巷弄深處,就會發現——每一盞亮起的燈、每一段被修補的地板,都是一份社會溫柔的回應。願這份溫暖,能照亮更多被忽略的角落,讓偏鄉也能擁有真正安全與被愛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