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影片:【學童精神健康】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挑戰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介紹 | 舜禹學堂 Shun Yu Academy香港站
十五年前的那個中秋翌日,月光依舊皎潔,卻成了我生命中最黑暗的記憶。那天,我的女兒小晴爬出窗外,站上晾衣架,一躍而下。那一幕,像一把鋒利的刀,深深刺入我的心底,至今仍讓我無法釋懷。每當提起她的自殺,我總會陷入一種恍惚的狀態,彷彿那只是一場噩夢,卻又真實得讓人窒息。
我與丈夫育有一雙兒女,小晴自小聰明伶俐,成績優異,性格內斂卻不失溫柔。她與家人關係融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然而,在她中五那年,一切都變了。她突然拒絕上學,成為了一名隱蔽少年,整整六個月沒有洗澡。老師和同學來探訪,她卻始終不肯見面。直到某一天,她終於開口說要去看醫生,第一句話卻讓醫生震驚不已:「醫生,我想跳樓。」
經過評估,小晴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開始接受治療。她的情況逐漸好轉,重讀中五,並在中五會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順利升讀中六。然而,她一直抗拒服用精神科藥物,害怕被貼上標籤,受到歧視,也擔心藥物副作用會影響她的學業表現。
2010年,小晴在家中跳樓自殺,我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那一刻,我的世界徹底崩塌。我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甚至一度想過自殺。每當在街上看到貨車駛過,我總有一股衝動,想跑出去讓車子撞死,甚至差點和兒子一同跳樓。
然而,就在我最絕望的時候,我彷彿聽到了小晴的聲音:「媽咪,如果你自殺,我不會認你!」這句話像一記重錘,將我從深淵中拉回。我開始意識到,我不能就這樣放棄自己。起初,我因過度壓抑而哭不出來,在家中難以向丈夫和兒子訴說自己的傷痛。直到我被介紹到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活出彩虹」小組,那裡聚集了一群自殺身故者的家屬,透過社工的輔導和同路人的分享與支持,我終於找到了走出困境的力量。
香港家庭福利會發表2023/24學年《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超過一半受訪學生(52.8%)自認精神健康不理想,當中逾14%承認「非常不理想」,較去年增加4.6%。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進行的同類調查顯示,本港中學生幸福感偏低,多達25.5%感到「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抑鬱」,最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什麼可期待」、「厭倦生活」等。更令人擔憂的是,2023年香港學童自殺案件達到32宗,比前一年增加了28%。
學童自殺的原因:學童自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學業壓力**:香港的教育體系競爭激烈,學生面臨繁重的課業和考試壓力,容易感到焦慮和壓力過大。
2. **家庭壓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過度關注學業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3. **朋輩壓力**:同儕之間的競爭和比較,可能導致學生感到自卑和孤立,缺乏自信。
4. **社會競爭文化**: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隘,強調學業和職業成就,忽視了個人的多樣性和幸福感。
5. **心理健康問題**:許多學生可能存在未被診斷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和焦慮症,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治療,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
6. **缺乏支持系統**:學生在面臨困難時,可能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導致他們感到無助和絕望。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教育,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來源。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和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旨在支援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個人及其家人,並促進社區的心理健康。
香港近年來學童自殺率攀升的現象,無疑敲響了社會各界的警鐘。根據相關調查,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精神健康不佳,而抑鬱情緒甚至困擾著高達四分之一的中學生。這不僅僅是數字,更是無數家庭和生命背後未曾發出的求助聲音。
這個問題的核心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重壓力的交織。家庭對學業成績的高壓要求、朋輩間的競爭文化、網絡欺凌,以及學童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皆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過度安排的興趣班和父母「為你好」的出發點,有時反而削弱了孩子自我表達和求助的能力。
儘管政府已推出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多項措施,例如校園三層應急機制和精神健康素養資源,但大部分措施僅是應急性,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事實上,許多自殺個案中,孩子生前並無明顯的精神健康紀錄,這意味著在問題爆發前,仍有大量潛伏的隱患未被察覺。
有效的解決之道,應從家庭、學校及社會三個層面入手。首先,家長應正視子女的心理需求,學習正向育兒技巧,而非一味追求成績的高低。其次,老師和社工需放下身段,與學生建立信任,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和理解。同時,社會需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推廣更多支持性教育和資源,協助他們掌握情緒管理與自我紓壓的方法。
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反思:我們是否只在乎孩子是否「飛得高」,卻忽視了他們是否「飛得累」?《年少日記》中那句觸動人心的話語提醒我們,即便無法一一解決孩子的問題,陪伴和理解卻是每位成年人能夠且應該做到的事。畢竟,保護學童精神健康,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幸福,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希望。
服務對象:15歲或以上的精神復元人士、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他們的家人及照顧者,以及有意改善精神健康的居民。
服務內容:包括偶到服務、外展服務、個案輔導、治療及支援小組、社交及康樂活動、日間訓練、外展職業治療服務、朋輩支援服務、臨床心理服務及教育性活動。
申請手續:可自行向中心申請服務,或由醫生、社工、專職醫療人員或政府部門等轉介。服務免費。
服務對象:6至24歲兒童及青少年及其家庭,特別是面臨情緒困擾或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
服務內容:提供心理輔導、情緒支援、社交及康樂活動、教育及職業訓練、家庭支援及社區教育活動。
目標:協助青少年及其家庭及早辨識問題,尋求適切的支援,並提升公眾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關注。
建立支持性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 在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情緒管理、壓力應對和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培養同理心和包容性: 鼓勵學生之間的互相支持,建立一個包容和關愛的校園文化,減少孤立和欺凌現象。
提供專業支援:
🔷設立心理輔導服務: 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員,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及早識別和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定期心理健康篩查: 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及早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適當的支援和轉介服務。
促進家庭和學校合作:
🔷家長教育: 舉辦家長講座和工作坊,提升家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識,教導他們如何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建立溝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讓家長和教師能夠及時分享學生的情況,共同制定支援計劃。
If you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above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the above organizations.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latest social welfare information in Hong Kong, please remember to follow us closely 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need any assistanc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a message to us,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and provide you with appropriate assistance.
Source:
Image Source: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