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的教育理念已過時,現代甚至出現許多啃老族,不成材的孩子造成年邁父母的負擔。早前一名母親在網上討論區發文抱怨指她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就整天在家玩電腦遊戲,最近更是整天手機不離身。整整八年了,他還是待業狀態,雖然她跟老公不斷要求他找工作,兒子卻充耳不聞,甚至是甩門進房。該名母親表示兒子剛畢業時,曾去上過班,卻在不到一個月後離職。
而她丈夫於2021年不幸地因病離世。自己則因乳癌所困擾,老公臨終前最牽掛的還是「兒子不能獨立養活自己」,當時兒子還跟老公掛保證會振作,結果不到兩個月就故態復萌。無奈之下她決定把房子賣了,迫兒子搬走學獨立。
隱蔽青年泛指一群長期不上學、不上班,拒絕社交,不參與社會活動,過着自我封閉生活的年輕人;他們整天把自己關在一個自覺安全及舒適的區域空間,甚少交際應酬,與社會系統缺乏接觸。持續隱蔽六個月或以上的青年定義為隱蔽青年。
有團體於2017年有統計指出,全港約有14萬名隱蔽青年,男女比例大約為 8:2。有98%表示自己與同學和教師的關係疏離,自認被朋輩排斥,又認為學校着重成績多於德育發展。近六成的隱蔽青年只有中三以下的學歷水平,約80%聲稱自己從未受過任何技能訓練。近八成隱青表示已習慣每天上網,其餘時間會看電視或自困一角,有20%隱青每天睡覺超過 12小時。
其實「隱蔽青年」的成因相當複雜,當中包含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因素。他們因從生活經歷中感到與社會的期望不符,或者受到嚴重的負面社會標籤,為應對社會壓力,故選擇隱蔽。不少隱青都擁有特別的專長和才能,只是得不到主流社會認同,沒有發揮的機會。與其勉強做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工作,他們寧願隱蔽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
故此,支援隱青服務,應幫助隱蔽青年塑造屬於自己的身分,消除社會對他們誤解,撕掉負面標籤。最後,希望社會各界尊重青年的意向和選擇,減少批評,多給予鼓勵。坊間有機構提供專門及一站式的隱青支援服務。
為6至24歲邊緣和隱蔽青少年提供專業社工介入服務,包括網上及非網上的輔導和小組/活動等服務。支援隊會與其他社區持份者和機構建立伙伴關係,以加強跨界別合作,照顧邊緣和隱蔽青少年的需要。
為15歲至24歲的青年人,提供訓練和工作機會,幫助他們對工作產生興趣和毅力。
服務分為縱向及橫向兩大類別。縱向服務以評估青少年動機,激發其前進動力,循序漸進地重投社會;而橫向服務則以協助青少年突破隱蔽狀態、連繫社區,並建立正面支援網絡為導向。
網址:https://www.hkcs.org/tc/services/hiddenyouth
If you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above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the above organizations.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latest social welfare information in Hong Kong, please remember to follow us closely 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need any assistanc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a message to us and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and provide you with appropriate assistanc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