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Resources

[Sunyu Taiwan] How to find a job after graduation if you are blind?
前幾年轟動一時的電影《逆光飛翔》以視障音樂家黃裕翔的真實故事為題材,講述著全盲鋼琴家的青春歲月,首次離家北上念書的他琴彈得好,卻堅持不參加任何比賽,因為不想被同情,他只想跟大家過得一樣。「想跟大家過得一樣」,這是所有身心障礙者最平凡卻也最不可及的期望。身心障礙者無論是先天或後天的條件限制,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充滿了不同,尤其是一些不方便所帶來的歧視,更使他們在社會中備受挫折。生活已經不容易了,想要順利就業就更是困難重重了。 從黃裕翔這個美好的例子說起,視障者在台灣社會中最大宗的就業機會其實相當單一,也就是「按摩」。這個就業選項與其說是保障,更像是一張撕不去的標籤,限制住視障者和其家庭,以及社會大眾的認知和接受度。然而,身心障礙者並不等於「失能」,他們真的只能做某些特定的行業嗎?以視障者來說,儘管缺乏了重要的視力,但其他聽覺和觸覺也因此變得更為敏銳,許多視障者往往具有高超的音樂天賦,他們的臨場表演也充滿大將之風,沈著而精湛,但卻往往沒有管道和機會,讓他們一展長才。 身心障礙者也有獨立生活、發揮所長的能力 子義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在學齡前不到 6 歲時就因病導致雙眼視力全部喪失,然而,除了「看不見」之外,子義品學兼優,在學業表現上大放異彩,父母親從小就讓他自理所有的生活技能,過著幾乎與常人無異、甚至可以說是更為優秀的生活。子義的父母都是「明眼人」,媽媽在子義失去視力後便辭去工作,全心照顧這個孩子,除了認真地和專業老師學習怎麼幫助孩子之外,也很積極參與各種課程或療程,甚至自己製作適合子義的聲光道具等。這樣的投入,無非是想讓子義長大後不但是能獨立生活,更能夠有所選擇、發揮所長。 然而,當子義一路順利地念到了大學之後,卻開始面臨想像不到未來出路的擔憂。「難道除了按摩,我沒有別的工作機會了嗎?」「我明明好手好腳,還學有所長,為什麼只能去做按摩呢?」不曾被視力障礙給打敗過的子義,卻被未來的徬徨與沒有機會給嚴重衝擊。而向來以子義為榮的媽媽看到灰心喪志的孩子,心疼之餘,也不免感嘆難道一家人過去多年來的努力,竟然還是敲不開機會之門嗎? 以全方位課程與輔導銜接多元職缺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身心障礙者就業專區」裡,規劃了一系列職業訓練,這正是著眼於幫助不同屬性、程度的身心障礙者沒和、銜接至更多元的職業選擇。由勞動部統籌,開設專班式的免費職業訓練及多元管道職業訓練等,為個別身心障礙者提升其職業技術能力,同時,在養成訓練期間,為了保障學員的生活品質,政府亦提供職訓生活津貼補助。在後疫情時代,這個計畫也與時俱進地另外設置起數位學習網站,提供網路研習課程。 身心障礙者職業專班課程可以在「無礙e網」上查詢,在「基礎概念與數位生活」、「辦公室應用的好幫手」、「創新網站設計」、「進階應用與證照考試」和「職場核心能力」等大架構下,幫助身心障礙者打下就業基礎。 而像子義這樣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能力的身障者,更可以直接透過「台灣就業通」來查詢職缺,甚至可以直接依照身心障礙類別預作篩選,快速且清楚地掌握自己的選項。民間有許多針對個別身心障礙的就業組織和計畫,但礙於資源,並非都能提供完整的職業訓練與相關保障,且也無法串聯更多企業,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勞動部的專區可以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引導身心障礙者瞭解工作的 幫助每一個人做好就職的準備 雖然還沒畢業,但子義忍不住搜尋起對視障者友善的職缺,馬上列出了一些相當專業的機會,諸如財務人員甚至是區塊鏈架構師等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職缺。本來心灰意冷、失去學習動力的他,再次深刻明白到: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視力的缺憾是可以靠專業技能彌補的。他重新燃起鬥志,更有信心地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 資料來源: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身心障礙者就業專區:https://www.wda.gov.tw/Content_List.aspx?n=B7DDBFCACE3EB8F9 無礙e網 https://openstudy.wda.gov.tw/mooc/index.php 台灣就業通 https://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index/index.aspx
[舜禹台灣] 遭遇家暴隱忍釀死亡 安置庇護服務提供受暴者安全保護
桃園市一對夫妻發生爭吵動手,妻子抱在懷裡的3個月大長子遭波及致死,夫婦倆擔心東窗事發,恐牽連2歲大的長女被安置,涉嫌用垃圾袋打包遺體帶到台北市陽明山拋屍滅證,妻子產下次子後,見丈夫又動手打嬰兒,擔心悲劇重演、向警方自首。如此暴力憾事不斷上演,小白就曾是受暴者之一,處於長期暴力下,差點走上絕路。 為了家庭及孩子,深陷暴力循環枷鎖 小白(化名)與丈夫經友人介紹結婚近2多年,育有2子女,因家境及生活習慣差距,婚後一直不被丈夫尊重,常用言語辱罵及貶抑,也會在子女面前責備羞辱小白,尤其在酒後常對其隨意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向,小白曾想過離婚,然為了家庭完整長期隱忍。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每年超過10萬人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與家庭暴力的傷害。調查資料顯示,在台灣,女性一生中,每 4 名女性有 1 名曾遭受親密伴侶的暴力,受暴婦女為了家庭與小孩而選擇隱忍施暴者暴力行為,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某日,丈夫酗酒後,小白又遭受丈夫拳腳相向,哭著跑出家門,漫無目的走在街頭,不斷的想著,丈夫往日相遇時,對於她的好,回憶起甜蜜時光,又開始同情丈夫工作的辛苦,想起孩子尚年幼,於是擦乾眼淚又返家。 有些受虐婦女之所以無法離開暴力環境的原因是習得的無助感結果,甚至認為自己是親密關係中的「拯救者情結」,即對於親密關係中的施暴者的處境、過往故事,過度地認同和同情,導致無法聚焦於自身的痛苦經驗和危險。 求助無門 遇社工協助 開啟新人生 每次遭遇家暴時,小白除了承受身體苦痛,心裡的痛更是難以抹滅,總是以為忍過去就沒事了。但因為照顧、保護孩子的原因,也沒有工作,沒有經濟能力,除了這個家之外,她沒有任何能力可以逃離這個充滿恐懼的家。 在一次的暴力事件中,由於丈夫爭吵聲引起鄰居注意,恰巧鄰居是負責家庭暴力相關業務之社工,於是透過某日垃圾清運時,社工主動與小白聊起那天家中爭吵事件,並發現小白身上有許多瘀青傷痕,在社工循序漸進的陪伴、鼓勵下,小白哭著娓娓道來這幾年遭遇家暴的慘痛過程。社工評估完小白狀況,發現事態嚴重,隨即進行通報,啟動緊急庇護服務,讓小白及兩位年幼子女進入庇護所,有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透過社工的陪伴協助下,提供緊急庇護、法律協助、聲請保護令、就業協助及心理諮商等服務,讓小白可以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安頓身心,並且好好思考下一步。庇護期間,社工提供就業訓練及工作機會,提升工作技能、增加收入維持生計,讓小白離開庇護所後生活可以自立。歷經半年多輔導,為了自己往後人生,小白最終決定離開丈夫展開嶄新的生活,讓人看到小白堅韌的力量,使人動容。 受暴者的棲身所- 家庭暴力被害人安置庇護服務 離家,是許多婦女為了脫離暴力循環,不得不的選擇。為了儘快隔離家庭暴力的威脅,政府於全國設置了家暴被害人庇護所提供安置服務,包含有短期庇護、中長期庇護,讓受暴者及其子女能有一處確保人身安全、獲得生活支持的處所,依據婦女的危機程度與需求,提供不同型態的安置服務。 服務工作涵蓋「人身安全」、「住宅服務」、「法律援助」、「生活重建」、「經濟協助」、「子女照顧」等六大面向,即時提供專業的社工輔導、醫療處遇、司法協助、緊急庇護等,協助求助者基本的保護。 庇護安置社工,透過電訪、面談,討論人身安全、自我照顧、生活能力、親密關係、親子互動及就業等議題,並從中提供情緒支持,藉由教育性、輔導性及生活性團體活動,讓婦女們建立抒發情緒與互動討論的支持管道及網絡。若有司法、醫療及經濟的需求,社工則會進一步資源連結與轉介。 「家庭暴被害人緊急短期庇護服務」,提供受暴婦女全天候24小時轉介,給予短期庇護服務,讓她們得到適當保護與輔導服務,保障受暴婦女之人身安全,經社工專業服務,以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最終能夠回歸正常生活。 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繫鄰近各縣市社會處或向舜禹學堂留言查詢,我們會盡力解答。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https://reurl.cc/2WWYWv 衛生福利部保護司 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44-105.html
[Sunyu Taiwan] Elderly Care, Family Caregivers are not alone i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breakdowns Supportive Services to Walk with You
一名女子在PTT發文表示,她爺爺目前是攝護腺癌症末期,已經不太能行走,都是由奶奶照顧,但爺爺狀況不好,說話常常大小聲,奶奶每天把屎把尿、洗床單,身心靈都快要崩潰。 未來長照需求人口暴增,老老照顧竟成為趨勢 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國內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顧者以子女居多數,其次則是配偶、同居人以及媳婦。而諷刺的是,國家失能家庭為「老老相顧」組合的情況不但相當普遍,且往往照顧者的年齡越大,其每日平均負擔照顧的時間、照顧年數反而越長,有輪替幫手的比例也越低。 為了照顧年邁失能的家人,越來越多人被迫面臨工作、生活與照顧的三方壓力挑戰,甚至被迫放棄原有工作、生活,成為全職的家庭照顧者。 衛生福利部表示,台灣人口快速老化,推估2026年國內長照需求人口將一舉突破百萬,屆時放眼望去,能置身家庭照顧重擔外的人恐屈指可數。 善用「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紓解壓力 目前台灣約七十六萬名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約兩成使用政府長照資源,近三成聘僱外籍看護工,逾五成完全仰賴家庭照顧。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於2014年開始,與縣市政府合作,設立「服務據點」,以實際且直接的行動與服務來幫助照顧者,希望能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負擔。 一、申請資格: 家庭照顧者(即於家庭中對身心失能提供規律性之主要親屬或照顧者),且被照顧者為符合照顧長照十年計畫2.0服務對象。 二、服務內容: 1、社會資源轉介 依照相關條件與需求,連結適合的外部社會資源,例如經濟協助、喘息服務等,以減輕、分擔照顧者的壓力。 2、心理協談服務 由社工師、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員,提供家庭關係、照顧壓力調適、悲傷輔導等各方面的協談服務,以緩解照顧者心理與心靈上的壓力與情緒。 3、提升照顧技巧 透過「到宅指導」與「團體訓練課程」兩種模式,由專業人員教導,讓家庭照顧者學習相關照顧技巧,例如全身關節運動、傷口照顧、皮膚護理等。 4、照顧者支持性服務 V照顧者紓壓活動: 藉由繪畫、按摩等各種活動,幫助照顧者放鬆身心。 V照顧者支持團體: 透過連續性的小團體活動,家庭照顧者之間可以彼此互相傾聽、相互支持與分享。 5、喘息服務 免費安排專業居家服務員至家中協助照顧工作,讓照顧者可以安心外出參加活動。 6、電話關懷 提供定期電話問安服務,連結長照資源及各項活動邀請資訊,作為家庭照顧者支持後盾。 三、申請方式: 1、可透過1966長照專線申請。 2、可親洽各地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申請。 (全台各縣市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聯絡資訊:https://carersupport.com.tw/map/) 如發現身邊有朋友需要援助,或你正有相關需要,請不要猶疑向鄰近的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求助或歡迎留言予我們查詢。 (全台各縣市家庭照顧者服務據點聯絡資訊:https://carersupport.com.tw/map/)

Opinions

Please fill out the form to send us comments or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while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our site.

Submitted!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within 1 business day, thank you!
The information is incorrect, please re-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