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Resources

[Sunyu Taiwan] The Weight of the Future: Causes, Impacts, and Solutions to Taiwan's 2025 Minority Crisis -- Why Taiwan Doesn't Dare to Have Children |Dissecting the Triple Pressure of Economy, Society, and Trust
上一篇,我們勾勒出2025年台灣生育率的冰點數據,以及那層因托育安全事件而生的陰影。數字的背後,是無數年輕世代在生育十字路口前的猶豫、掙扎,甚至最終轉身離去。他們為何「不敢生」?這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由沉重的經濟負擔、僵化的社會結構與職場環境,以及一道新近被殘酷撕裂的信任防線,共同交織而成。 一、壓垮駱駝的經濟重擔:房貸與教育投資的雙重焦慮 談及生育的經濟壓力,許多人的直觀印象或許是初期的奶粉、尿布與托育費用。然而,在現行托育補助下,0-2歲階段送托的月付額雖仍是負擔,但對許多家庭而言,真正讓他們在生育決策前再三猶豫、甚至卻步的,是更為龐大且長期的財務承諾——沉重的房貸壓力,以及對下一代教育投資的深層焦慮。  「有房才有家」的壓力與房貸重擔: 華人社會普遍認為「有土斯有財」,擁有自己的房子常被視為成家立業的基礎。生育計畫的啟動,往往伴隨著購買更大、更穩定住所的需求。然而,在台灣(尤其都會區)高房價的現實下,這意味著長達二、三十年的巨額房貸。光是想到每月需償還的房貸本息,就足以讓許多薪資有限的年輕家庭對「再生一個」的想法感到窒息。房貸不僅是經濟負擔,更是一種對未來數十年生活品質與財務彈性的長期束縛。  「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教育投資焦慮: 在極度重視教育與文憑的台灣社會,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被視為父母的責任與期望。這份期望在資源有限與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演變成巨大的焦慮感,具體體現在: ・沸沸揚揚的「公私校之爭」: 這是近期(2025年)家長們最關切的話題之一。公立學校雖然學費低廉,但家長可能擔憂教學品質、師資、同儕環境或希望能進入明星學區;而許多私立學校雖然標榜小班制、雙語或特色課程,但其高昂的學費(一年動輒數十萬)與激烈的入學競爭,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或備感壓力。這種教育選擇的兩難與其背後的巨大費用差異,成為壓在父母心頭的重石。 ・「軍備競賽」式的額外投入: 除了學校教育,為了讓孩子更有「競爭力」,從學前的全美語幼兒園,到學齡後的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程式設計課…彷彿永無止境。許多家長感到,若不跟隨這股潮流投入大量金錢,孩子似乎就會在競爭中落後。這種被社會氛圍推著走的龐大教育開銷預期,構成了對未來財務的巨大不確定性。 總結來說,壓垮生育意願的經濟主因,已不再僅是初期的養育成本,而更多是「房貸」與「長期教育投資」這兩座大山所帶來的、對未來數十年財務狀況的深刻憂慮與不安全感。 這種對未來的預期性負擔,使得許多若僅考慮當下或許還能負擔的家庭,最終選擇了「少生」甚至「不生」。 二、社會期待與職場枷鎖 即使勉強跨過經濟門檻,社會結構與職場環境也往往構成下一道關卡。  「爆肝」的職場文化: 台灣普遍存在的長工時、高壓力、「責任制」文化,讓許多上班族身心俱疲,下班後已無餘力再去應對育兒的挑戰。  看得到吃不到的育兒支持: 雖然法律保障育嬰假、產假等權利,但在實際職場中,擔心影響考績、升遷甚至被變相資遣的壓力,使得許多人(尤其是女性)不敢請、不敢請滿。父親請育嬰假的比例更低,顯示共同育兒的觀念與支持仍待加強。  傳統性別角色的桎梏: 社會文化中,育兒的主要責任往往仍落在女性身上。許多女性被迫在職涯發展與家庭照顧間做出艱難抉擇,這種「母職懲罰」顯然不利於提高生育意願。 一位剛休完產假重返職場的行銷經理苦笑:「白天在公司奮鬥,晚上回家繼續奮鬥。先生想幫忙,但公司氛圍讓他不敢請長假。我感覺自己像個陀螺,不知道能轉多久。」 三、最深的恐懼:信任的裂痕與失靈的安全網 除了上述長期存在的壓力,近年來最令人憂懼的,莫過於那道深刻影響「敢不敢生」的信任裂痕。第一篇提到的「陰影」,正源於此。 • 「剴剴案」敲碎的信任基石: 這起發生在社福體系眼皮底下的悲劇,其衝擊之所以如此巨大且深遠,不僅在於事件本身的殘酷,更在於它暴露了理應最值得信賴的體系的系統性失靈。它揭示了: o 社工訪視可能流於形式: 在人力不足、高案量壓力下,社工的訪視品質、風險評估專業性及後續追蹤機制備受質疑。 o 權威機構監督的盲區: 如兒福聯盟這樣具公信力的機構,其內部對合作保姆的篩選、管理、稽核流程是否存在疏漏?風險預警機制是否有效? o 跨網絡合作的失能: 不同單位(地方政府、社福機構、醫療系統)之間,是否存在資訊壁壘,未能及時串聯起警訊? • 信任危機的骨牌效應: 當一個環節出錯,引發的是對整個體系的質疑。父母們開始恐懼:我找的居家保姆安全嗎?托嬰中心的老師可靠嗎?萬一家中遭遇變故,需要社會局或相關機構介入協助時,我的孩子能得到妥善的保護嗎?「連『專業』、『官方認證』都可能出錯,我還能相信誰?」 這種瀰漫性的不信任感,讓尋找托育資源變成一場令人膽顫心驚的賭博。 • 壓垮生育意願的最後稻草: 對於許多原本就在經濟與社會壓力邊緣掙扎的年輕人而言,這種對孩子「基本安全」的深層憂慮,往往成為放棄生育念頭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一種「我無法承受任何萬一」的恐懼,是對現有保護網能否真正發揮作用的絕望。 總結: 2025年的台灣,年輕世代之所以「不敢生」,是經濟重擔、社會枷鎖與信任危機這三重壓力疊加、交互作用的結果。每一重壓力都足以讓人卻步,而信任體系的裂痕,更是往這 precarious (岌岌可危的) 平衡上投下了一塊巨石。理解了這些盤根錯節的原因,我們才能在下一篇中,更清晰地看到若不積極應對,這場危機將把台灣帶往何種令人憂心的未來。
[舜禹台灣] 安居樂學:台灣大專生住宿補貼新希望
高昂住宿費:大專生的沉重負擔 在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社會流動的重要階梯,然而,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大專生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2022-2023)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總數約為120萬人,其中弱勢學生(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的比例約佔10%左右。這些學子們不僅要負擔高額的學雜費,還要應付日益上漲的住宿費用,對許多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台灣大專生平均每月的住宿費用約為新台幣4,000至8,000元不等,視學校地理位置和宿舍條件而定。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這筆費用甚至超過了他們的生活費預算。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不少學生不得不選擇打工,但這往往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根據一項調查,約有40%的大專生需要通過打工來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這種經濟壓力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表現,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 生理影響:長期的經濟壓力可能導致學生睡眠質量下降、飲食不規律,甚至引發各種身體不適。 經濟影響:高額的住宿費用迫使一些學生選擇較遠或條件較差的住處,增加了通勤時間和安全風險。有些學生甚至不得不放棄參加課外活動或購買必要的學習資料,影響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社會影響:經濟壓力可能導致學生之間的社交隔閡,影響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可能因為無法參與同學間的社交活動而感到孤立和自卑。 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學生和家長都表示深感困擾。一位就讀於台北某私立大學的學生小林(化名)表示:"我每天都在為住宿費發愁,有時候甚至會想,是不是該放棄學業去全職工作。"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可能導致社會階層流動的停滯,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 寸土寸金:私校宿舍費用引發爭議 近期,一則關於私立大學宿舍費用的新聞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標題為「私校住宿費通膨!學生憂住不起『比租屋還貴』」的報導,揭示了許多大專院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在整修或新建宿舍後大幅提高住宿費用的現象。這一趨勢不僅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引發了對高等教育可及性的深刻思考。 以世新大學新苑宿舍為例,該校新建的宿舍一學期的住宿費用高達9萬元,平均每月約1萬8千元。這個價格不僅遠超過一般學生的負擔能力,甚至高於許多學生在校外租屋的成本。這則新聞一經報導,立即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許多學生和家長表示震驚和擔憂。 事實上,世新大學的案例並非孤例。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年來許多私立大學的住宿費用都呈現上漲趨勢。有些學校的住宿費甚至已經超過了每學期3萬元,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開始尋求替代方案。例如,有學生選擇合租校外房屋,或是尋找距離學校較遠但租金較低的住處。然而,這些選擇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如安全隱患、通勤時間增加等。 及時雨:政府推出住宿補貼新政 面對日益嚴峻的學生住宿問題,教育部推出了「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這項政策自113年(2024年)2月起正式實施。這個計畫的推出,無疑為許多正在為住宿費用發愁的學生和家庭帶來了一線希望。 一、申請對象 不限公立或私立,只要就讀國內大專院校,並且住在校內宿舍,就能享有大學生校內住宿補貼。 二、補貼金額: 1、一般住宿生,每學期補貼5000元。 2、經濟弱勢住宿生(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每學期補貼7000元。 如實際住宿費用低於補貼費用,亦即一般住宿生住宿費用低於5000元、經濟弱勢住宿生住宿費用低於7000元,則補貼金額與實際住宿費用相同。 三、申請方式與流程: 不用特別申請,符合資格的大學生,拿到的住宿繳費單上,就會顯示已經扣掉校內住宿補貼後的金額,僅須依照該金額進行繳款,補貼款會再由政府核發給校方。 (備註:大學經濟弱勢學生需額外提供證明文件,供學校查核並修改繳費單上住宿補貼額度後,再進行繳費。) 四、特別規定: 1、若住宿生有請領「校外租屋補助」,不得重複請領「學校住宿補助」。 2、這項住宿補助只適用學期期間,故學生寒假、暑假住宿不適用此補貼方案。 這項計畫的實施不僅能夠直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也體現了教育部對教育公平的重視。通過這樣的政策,希望能夠讓更多學生能夠安心就學,專注於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為學子築起安心學習的堡壘 「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的推出,無疑為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教育公平的重視,更為許多學子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總體來說,「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的推出,標誌著台灣在推動教育公平、支持學生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解決學生住宿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努力。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讓每個學子都能安心學習、全面發展的美好未來。只有當每一個年輕人都能無後顧之憂地追求知識、實現夢想時,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國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Ll7L1a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reurl.cc/Mjkl8m
[舜禹台灣]為弱勢兒少撐起希望的保護網 -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緊急生活扶助
弱勢家庭對兒少的影響 弱勢家庭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經濟、社會或心理上面臨重大挑戰的家庭,其中可能包括單親家庭、低收入戶、或是有家庭成員遭受重大疾病或殘障的家庭。脆弱家庭則進一步指出家庭中因突發事件如重大疾病、事故或犯罪,導致家庭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提供家庭成員基本生活或情感支持的情況。這些家庭狀況對兒童和少年的影響深遠,不僅限於經濟困境,更擴及到教育、健康和社會參與等層面的剝奪。根據統計,台灣有不少兒少生活在此類家庭中,這些家庭的持續存在是由於多重社會經濟因素交織影響,包括失業、社會保障不足等。 脆弱家庭的隱形問題 許多潛在的脆弱家庭由於資訊不足、社會資源的不均等分配或社區支持網絡的缺乏,常常沒有得到適時的援助或甚至未被識別出來。這不僅加劇了家庭的困境,也使兒童和青少年的福祉陷入更大的風險。社會應如何更有效地識別和支援這些家庭,使他們能及時獲得必要的社會資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的希望之光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是台灣針對這一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之一。此項扶助旨在為遭遇緊急困境的弱勢家庭兒童和少年提供短期經濟支援,確保他們在遭遇家庭困難時,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響。適用對象包括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和少年。申請過程首先由社會局或相關單位評估審核後,可獲得補助解決緊急需求,為弱勢兒少提供一個更穩定的成長環境。 一、扶助對象 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且未接受公費收容安置,其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社工員訪視評估,並符合申請條件者,應於生活陷於困境、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無經濟能力或有經濟困難等事實發生後6個月內提出: (一)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 (二)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 (三)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有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 (四)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 (五)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 (六)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 二、申請條件 (一)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縣市最近1年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 (二)直轄市: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80%者。但其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80%低於臺灣省各縣(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依台灣省之比例核計。 (三)全家人口動產(含股票、投資、存款等)平均每人低於15萬元。 (四)全家人口不動產(含土地、房屋等)總值未超過650萬元。 (五)不符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但有事實足以證明生活陷困,經評估確有扶助之必要。 *「家庭或全家人口」指與兒童及少年實際共同生活之兄弟姊妹及直系血親。 三、補助標準 (一)每人每月補助3,000元,扶助期間以6個月為原則,經調查訪視如認有延長必要,最多補助12個月,且同一事由以補助1次為限。 (二)接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扶助期間或期滿後生活仍陷於困境者,直轄市政府社會局或縣(市)政府應協助其申請其他補助或結合民間資源予以協助。 (三)已接受政府其他生活補助,不得再領取本計畫扶助,但經評估納為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或弱勢家庭關懷處遇服務對象需要經濟協助者,得核予補助本計畫扶助與其他生活補助之差額。 (四)接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若扶助原因消失,應即停止補助,但扶助期間年滿18歲者,得繼續接受補助至期滿為止。 四、申請文件 (一)申請表及切結書。(請至各縣市社會局網站下載) (二)申請人身分證或有效期限內之居留證。 (三)兒童及少年之郵局存摺封面影本。 (四)新式戶口名簿或最近三個月內家庭全戶戶籍謄本。 (五)全家人口最近一年度所得、稅籍及財產證明資料等文件。 (六)學生證正反面影本。 五、申請方式 (一)應檢附申請書、證明文件、資料,向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以書面提出申請。 (二)申請人所提供之資料無法辨認或不完備時,得請申請人補充。如有需要提供其他戶籍資料,受理單位得向戶政單位洽詢。 (三)各區公所受理申請後,辦理資產調查,將申請表及財稅資料,函送當地社會局,由社會局核定後將結果通知申請人。 (四)申請人情況特殊,得由當地社會局或委託之民間團體社工員以個案方式轉介辦理;另若案家申請資料因特殊事故無法取得時,可依社工員提供之訪視評估報告或由公所相關承辦人員(承辦人、里幹事)實地訪查報告作為審核依據。 面對家庭的脆弱與兒少的需要,「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份承諾,展現出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支持。政府和社會必須共同努力,不斷強化這一安全網,確保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兒童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希望。通过這樣的措施,我們可以期待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會環境,讓所有兒童都有機會健康成長,遠離貧窮與困境的影響。
[舜禹台灣] 為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撐起希望之傘
貧困家庭與弱勢兒童的困境‍貧窮不僅是經濟的匱乏,它亦帶來一連串的社會、生理及心理問題。對於家庭而言,貧窮意味著日常生活的不確定性,從基本的食物、住所到醫療保健的缺乏。特別是兒童,貧窮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未來發展機會。身為社會的一份子,貧困兒少面對的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健康問題的增加和社會融入的障礙。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近年來貧窮家庭和兒少的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持續的低薪工作市場、房價飛漲和社會安全網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問題。 弱勢孩童面臨的生活與學習障礙‍根據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調查顯示,弱勢兒少在學習資源及健康營養上面臨極大挑戰。數據揭露,絕大多數兒少缺乏基本學習資源如參考書、網路接入及適當的學習環境,如檯燈。此外,許多兒少飲食習慣不佳,缺乏營養,尤其在假期期間更是問題嚴重。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可以採取多種措施:增加社會福利資源投入,強化社區支持系統,推廣營養教育和健康餐飲計畫,並透過學校和社區中心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和環境改善。 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為了應對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設。適用對象包括低收入家庭或是經濟困難的兒童及少年。扶助內容主要以現金補助為主。申請流程通常需要透過當地的社政機關進行,涉及相關文件的提交和家庭狀況的評估。 一、補助對象‍(一)遭遇困境之中低收入戶內兒童、少年。(二)因懷孕或生育而遭遇困境之兒童、少年及其子女。(三)其他經縣(市)主管機關評估無力撫育及無扶養義務人或撫養義務人無力維持其生活之兒童及少年。 二、補助標準‍(一)每名兒童少年每月補助2,197元至2,661元,各縣市補助金額有所差異。(二)扶助金額自中華民國105年1月起調整,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補助金額,其後每四年調整一次。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三)各縣市補助名稱、規範細則可能有差異。 三、申請文件‍(一)申請表。(請至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網站下載)(二)新式全戶戶口名簿影本。(三)申請人身分證(或有效期間內之居留證)及印章。(四)受補助者郵局存簿影本。(五)其他經社會局指定之文件。‍1、十五歲以上在學者,需檢附就學證明。2、身心障礙者,檢附身心障礙證明(手冊)影本。3、重大傷病證。4、診斷證明書需區域醫院以上開立。5、服刑者,檢附仍在監服刑之證明正本。6、失蹤者,檢附警察機關核發之六個月以上失蹤人口證明。7、非自願性失業者,檢附非自願離職證明。8、在營證明或軍人身分證。9、其他:依實際狀況而定。 四、申請方式‍(一)由兒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實際照顧者為申請人,自行備齊文件逕向申請人戶籍所在地之區公所提出申請。申請人提供之資料如無法辨認或不完備時,區公所得要求申請人補提供。(二)應檢附申請書、證明文件、資料,向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以書面提出申請。(三)各區公所受理申請後,辦理資產調查,將申請表及財稅資料,函送當地社會局,由社會局核定後將結果通知申請人。 五、備註‍(一)生活扶助每年均須重新提出申請。(二)目前僅台北市無此補助。(三)申請生活扶助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事實發生日之次月起停止補助:‍1、接受扶助之原因消滅時(如申請人再婚及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戶籍遷出、死亡或滿十八歲等)。2、就讀軍校或十八歲以下未繼續就學。3、重複或以虛偽不實文件申請同性質之各項補助。4、隱匿或拒絕提供本府要求之資料。5、經訪視結果,其生活寬裕與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戶顯不相當。 照顧弱勢家庭及其兒少,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重要職責。透過「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計畫,我們有機會為這些家庭打開一扇希望之門,讓兒童在更公平的環境中成長,實現他們的潛力。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持續努力,確保這些扶助措施能實際落實,真正達到支援弱勢的目的。
[舜禹台灣] 為新手爸媽添幫手,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20萬家庭 面臨育兒挑戰 新生兒是家庭的寶貝,也是父母的希望。但是,新手爸媽在新生兒出生時或出生後,時常面對新生兒哭鬧或不明狀況,常會措手不及,或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對於未來的成長更是徬徨不安。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11月台灣新生兒誕生為1萬8千多人,這意味著每年有近20萬個家庭迎來了新生命,但也面臨了許多挑戰和困難,包含不清楚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和異常症狀、何時該預防接種和健康檢查、如何促進其身心發展,抑或是新手爸媽因照顧產生的焦慮。為了幫助這些家庭,衛福部推出了”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旨在提供全方位的幼兒健康服務。 新手父母缺乏經驗 小庭是一位28歲的新手媽媽,今年誕下一位可愛寶寶。她原本以為自己可以享受母愛的滋潤,沒想到幸福不久就開始了沒有睡眠的日子。每到夜間,寶寶就會哭鬧,有時是肚子痛,有時是咳嗽,小庭不知如何安撫。她每個月帶著寶寶不停往返醫院各科別,疲憊不堪。缺乏照顧寶寶經驗的她,也不知該到底該聽取哪位醫院建議,每位醫師都有其專業,讓小庭在照顧寶寶路上困惑許久。 所幸,小庭遇到了”舜禹學堂”的社工。社工會定期拜訪新生兒家庭,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並提供適當的協助和轉介。在社工的耐心陪伴下,小庭漸漸找回了自信和勇氣,也發現了寶寶的可愛之處。過程中,社工向她介紹了”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並鼓勵她嘗試加入。 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11月正式上路 一、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是什麼 ?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就是為0至3歲的新生兒及幼兒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的服務。加入制度後,父母可自由選擇專責醫師,專責醫師將以個案管理形式,除診治外,也提供衛教、預防保健、篩檢轉介等服務,必要時也會進行居家訪視。 對於疫苗注射、牙齒塗氟等事項,也會適時給予家長提醒與關懷,在孩子3歲前的成長階段提供全方位的專業醫療照護服務。 二、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要如何參加 ? 此制度計畫受眾涵蓋0至3歲之幼兒,符合以下資格者,皆可申請加入: 1、2023/11/1後出生的新生兒會透過公衛系統全面銜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讓家長先自行選擇幼兒專責醫師,若寶寶接受第二次健檢或是預防注射時仍未加入,會由系統進行指定;即便指派的診所並非平常看診診所,仍可依照看診習慣就診。 2、2023/11/1前出生、現年3歲以下的幼兒父母若想加入,家長可先至「服務合約醫療院所地圖」或「兒童醫療健康資訊整合平台」查詢屬意的醫療院所,再至該院所填寫「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同意書,即可加入。 (服務合約醫療院所地圖:https://docforkids.mohw.gov.tw/ResourceMap/) (兒童醫療健康資訊整合平台:https://reurl.cc/E1Nm01)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同意書:https://reurl.cc/K3z21e) 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服務內容為何 ? 這項由衛福部推出的嬰幼兒照護計畫,旨在為0至3歲的幼兒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的服務。「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幾個重要的制度優勢和特色,以「全面整體」、「預防保健」、「信賴分享」、「風險偵測」,發揮專責醫師制度在健康照護的連續性、全面性、個案管理、整合縱效等特色,陪伴家長一起建立照護孩子的最佳健康基礎,這項制度的服務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預防保健:專責醫師會依據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情況不同,評估適合孩子成長階段所需的資源,並提供牙齒保健、視力保健、口腔清潔、飲食管理等衛教服務。 2、預防接種:專責醫師會落實疫苗管理,並提醒家長記得帶孩子到院所施打,並追蹤施打情況。 3、篩檢追蹤轉介:專責醫師會協助進行膽道閉鎖(大便卡)篩檢、牙齒塗氟轉介、發展遲緩通報轉介等,必要時也會進行居家訪視。 4、照護諮詢:專責醫師會提供團體衛教、育兒諮詢等服務,並根據個別差異,提供各成長階段所需的衛教資訊與健康照護諮詢。 四、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的好處 加入這項制度的好處是,家長不需額外支出相關費用,僅需由嬰幼兒的直系親屬或法定監護人簽署同意書指定專責醫師,且不限制幼兒戶籍需與專責醫師的執業縣市一致,即可讓寶寶得到專屬照護管理。另外,專責醫師也會整合3歲前嬰幼兒常見的醫療照護項目,並將檢查結果整合進健康管理系統,方便家長查詢。家長可於衛福部網站查詢參加此計畫的院所。 (合作醫院查詢:https://docforkids.mohw.gov.tw/ResourceMap/) 五、制度計畫諮詢窗口 若有相關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的疑問或問題, 可點擊以下網址與各縣市承辦窗口聯繫。 (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各縣市聯繫方式:https://docforkids.mohw.gov.tw/CityMap/)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 https://www.mohw.gov.tw/cp-6559-76360-1.html https://docforkids.mohw.gov.tw/

Opinions

Please fill out the form to send us comments or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while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our site.

Submitted!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within 1 business day, thank you!
The information is incorrect, please re-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