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Sunyu Taiwan] Home Security: The Guardian Angel of the Silver Hair Community
Aging Society: A New Challenge for Taiwan In Taiwan's rapidly aging society, the issue of home safety for silver-haired peopl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y the end of 2023, Taiwan's elderly population over the age of 65 will exceed 4 million, accounting for 17.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is figure not only reflects the rapid aging trend of our societ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urgency of providing proper care and safety protection for the elderly. Older people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one of the most worrying is the risk of falling.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bout 20% of elderly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experience falls every year, of which about 5% result in bone fractures. These accidents not only affec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but may also cause serious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independence. Fall accident of a 90-year-old elderly man Recently, a news story about a 90-year-old man who fell at hom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elderly man, who lived alone at home, fell down one day and could not get up on his own. Luckily, his family found him in time and prevented more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incident has aroused concern among family members, who have begun to consider installing monitors at home to keep track of their elders' condition. However, this practice has also triggered a discussion on privacy: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safety and respecting privacy? This case not onl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home safety for seniors,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elder care. Many families are looking for smarter, more humanized solution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ir elders without infringing on their privacy. Innovative Technology: 24-hour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ilver-haired people's home safety while protecting their privacy, an innovative solution has emerged in the market - the 24-hour Emergency Assistance System. This system not only provides round-the-clock security monitoring, but also responds quickly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providing an extra layer of protection for silver-haired people's home life. I. System Features All-weather monitoring: the system operates 24 hours a day to keep track of the user's condition. Intelligent Sensor: Through advanced sensor technology, the system is able to recognize abnormal situations, such as falling or prolonged immobility. One-touch help: Equipped with a simple and easy-to-use help button, the system allows the elderly to get help quickly in case of emergency. Instant notification: The system will notify family members or emergency contacts as soon as an abnormal condition is detected or a help signal is received. Privacy protection: Unlike traditional monitors, this system will only be activated when necessary, maximiz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user's privacy. Usage Installation: Professionals will come to your home to install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such as sensors and help buttons. Setting up contacts: Users can set up multiple emergency contacts to ensure that they can get help quickly when needed. Everyday use: The system will stand by behind the elderly as they go about their normal lives. Emergency: In the event of an accident such as a fall, the system will automatically alert the police or notify the contact person. The launch of this emergency system not only provides a safer home environment for the silver-haired, but also brings great peace of mind to their families. Through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we are abl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to the elderly without disturbing their daily lives. Targets of subsidy People who are registered and actually living in each county or city, who are assessed to be conscious and able to operate the rescue system, and who meet one of the following qualifications, can apply to the county or city long-term care management centers, health centers, district offices, and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s: 1、At least 65 years old, disabled and living alone. (2) Those who are under 65 years old, disabled and living alone, and are on the list of low-income or middle-income earners who have certificates or manuals on 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3、After the assessment of the regular care center, those who have the need (such as those who have poor self-care ability, chronic disease or sudden disease, etc., as proved by the dentists). Amount of subsidy According to the financial status of the applicants, they are divided into middle (low) income households and general households, and the amount of subsidy i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each county and city authoritie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With the rapid aging of society, the silver-haired people's home saf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24-hour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mark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solving this problem. This innovative technology not only reflects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but also demonstrates our humanistic thinking in caring for the elderly. Famil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their elders at home and introduce advance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Government can consider providing subsidies to disadvantaged elderly groups to help them obtain such safety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should continue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more smart devices 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Only wit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can we create a safe and comfortable home environment for the silver-haired generation, so that they can enjoy their twilight years with peace of mind. Le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better society that respects and cares for the elderly! Source: Free Times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767848
[Sunyu Taiwan] Lung Cancer Threats: The Hidden Health Concerns of Taiwan's Population
Data Alert: Lung Cancer Kills 10,000 People Every Year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lung cancer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Taiwan for many years. in 2022, there will be more than 16,000 new cases of lung cancer in Taiwan and nearly 10,000 deaths. These figures not only reflect the serious threat that lung cancer poses to people's health, but als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prevention and diagnosis. Lung cancer patients face many challenges, including physical discomfort,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ut also place a heavy burden on their families. For example, chemotherapy can cause severe nausea and fatigue; radiation therapy can cause localized skin burns and swallowing difficulties. In addition, lung cancer patients often suffer from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chronic coughing, which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ir daily lives. Celebrity Cases: Wang Jianmin's Fight Against Cancer Recently, the news of well-known artist Wang Jianmin suffering from stage 4 lung cancer has shocked the performing arts circle and the public. According to reports, Wang's cancer has spread to his brain, and his health is deteriorating to the point that he once thought of losing his life. In an interview, Wang said that he had lost so much weight that he was "so thin that he couldn't see anyone". This not only reflects the serious impact of advanced lung cancer on a patient's bod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Wang Jianmin's case has sparked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lung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any people have begu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r health checkups, and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link between bad lifestyle habits such as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Program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hreat of lung cance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has launched the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Program. The program aims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through early screening, which in turn improve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survival rates. I. Program Content 1. Screening Targets People with any of the following risk factors for lung cancer and who have health insurance status should undergo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examination of the chest once every two years. (a) People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lung cancer: males aged 50-74 or females aged 45-74 whose parents, children or siblings are related by blood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lung cancer. If they are smokers, they should agree to receive smoking cessation services. (b) Heavy smokers: Heavy smokers between the ages of 50 and 74 with a smoking history of 30 pack-years or more who are still smoking or have not quit smoking for 15 years. If they are smokers, they should agree to receive smoking cessation services. 2. Screening method: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 Screening is conducted once a year. 3. Screening locations: A number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is program, covering the northern, central,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List of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Application process The public can make an appointment for screening with the participat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ke a questionnaire to confirm whether they are eligible for the screening. The public can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the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for a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to confirm whether they meet the screening criteria. Those who me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can receive LDCT examin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xamination will be read by a professional doctor and communicated to the public. Subsidized content Eligible citizens will receive a full subsidy, including the cost of the LDCT examination and the doctor's consultation fee. The launch of this program not only reflects the government's emphasis on national health, bu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in high-risk groups. Through regular screening, we can expect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ate of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which will in turn improve treatment outcomes and survival rates. Working Together for Heal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Program marks an important step in Taiwan's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orts. However, the prevention of lung cancer requires not only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but also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veryone. High-risk group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creening program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early detection. Healthy lifestyle habits, especially smoking cessation, are the key to preventing lung cancer. Regular health checkup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keep an eye on one's health status. Only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public can we truly reduce the threat of lung cancer and break new ground for public health in Taiwan. Let'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healthy and happy Taiwan! Source: Hush News https://reurl.cc/2jkNX4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9&pid=15552
[Sunyu Taiwan] Auxiliary Aid: The Key to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Disabled
身心障礙者已破百萬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最新資料,截至2023年,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的人數已超過120萬人。這個數字不僅反映了台灣社會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口需要特別關注,也凸顯了提供適當支援的迫切性。 身心障礙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行動不便、溝通障礙、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困難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和社會孤立。例如,行動不便可能使他們難以外出購物或就醫;溝通障礙則可能影響他們與他人的互動和工作機會。這些困境不僅對身心障礙者個人造成影響,也為其家庭帶來額外的負擔。 從車站事件看輔具爭議 最近,一則發生在嘉義的新聞引發了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廣泛討論。事件中,一名男子在台鐵站內騎乘腳踏車被勸阻後,竟毆打站務員。隨後,有人在網上錯誤地聲稱腳踏車等同於助行器,引發了更多爭議。 這起事件突顯了幾個重要問題:首先,公眾對身心障礙輔具的認知仍有不足;其次,輔具使用的規範和權利需要更清晰的界定;最後,我們社會還需要加強對身心障礙者需求的理解和包容。 這個案例也凸顯了正確使用輔具的重要性。輔具不僅是幫助身心障礙者克服生理限制的工具,更是保障他們權益、促進社會融合的重要媒介。因此,提供適當的輔具和相關支援,對於提升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和社會參與度至關重要。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計畫 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獲得所需的輔具,台灣政府推出了「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計畫。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確保他們能獲得適當的輔具支援。 一、申請資格: 1、依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辦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最近一年居住國內超過一百八十三日,且符合附表規定者。 2、經評估人員評估,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認有使用輔具之必要,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其障別及程度不受附表規定之限制: 2.1、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罕見疾病。 2.2、經醫師診斷為染色體異常、具先天代謝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疾病。 二、申請方式 申請輔具費用補助,應填具申請表,並檢附下列文件、資料,向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 1、國民身分證正本,驗畢後發還。 2、依表所定各補助項目三個月內有效之診斷證明書或輔具評估報告書。 3、其他必要證明文件、資料。 三、補助內容 輔具費用補助主要為10大類,分別為個人行動輔具、溝通及資訊輔具、身體生理及生化試驗設備及材料、身體肌力及平衡訓練輔具…等,每個輔具的補助金額不同,也會依是否為低收入而有差異。 1、個人行動輔具。 2、溝通及資訊輔具。 3、身體、生理與生化試驗設備及材料。 4、身體、肌力及平衡訓練輔具。 5、預防壓瘡輔具。 6、住家家具及改裝組件。 7、個人照顧及保護輔具。 8、居家生活相關輔具。 9、矯具及義具。 10、其他輔具。 詳細可至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進行查詢: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 https://reurl.cc/g6jRyV 四、輔具之費用補助,其比率如下: 1、低收入戶:最高補助金額之全額。 2、中低收入戶:最高補助金額之百分之七十五。 3、前二款以外之一般戶:最高補助金額之百分之五十。 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特定輔具補助項目,得不受上述第2款、第3款補助比率之限制。補助金額視輔具類型和申請人的經濟狀況而定。一般而言,政府會提供一定比例的補助,但仍可能需要申請人負擔部分費用。低收入戶可能享有更高的補助比例。 五、補助流程 1、評估資格:由醫院/輔具中心開立診斷書、輔具專業評估書。 2、提出申請:向戶籍地公所或輔具資源中心,提出輔具費用補助申請。 3、審核過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將在三天內完成審核,並寄發核定結果通知書給申請人。 4、購買輔具:申請人在收到核定結果通知書後,可以自行購買所需輔具或至簽約廠商處購買。 5、辦理請款:購買後,持核定結果通知書和收據(發票)等應備文件,回到戶籍地區的公所辦理請款,或由簽約廠商協助處理核銷手續。 6、補助款項撥付:。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核無誤後,將補助款項撥付給申請人。 邁向更包容的社會 「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計畫不僅是一項社會福利政策,更是推動社會平等和包容的重要舉措。通過提供適當的輔具支援,我們能夠幫助身心障礙者更好地融入社會,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獨立性。 然而,僅有硬體支援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持續提升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議題的認知和理解。通過教育和宣導,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友善、更包容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無論是否有障礙,都能夠充分發揮潛能,享有平等的機會和尊嚴。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建立一個真正平等、包容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34bRjV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media=print&pcode=D0050060
[Sunyu Taiwan] You and I Will Grow Old: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Care for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Taiwan
孤獨的晚年:台灣獨居老人的困境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清晨,新北市某個老舊公寓裡,68歲的張伯伯獨自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望著窗外發呆。他已經三天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話了。張伯伯是台灣眾多獨居老人中的一員,他的故事反映了台灣社會正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導,台灣的老人獨居戶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了80%,「孤獨死」的案例也越來越多。新北市甚至曾在一天之內發生三起獨居老人過世的案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像張伯伯這樣的老人,每天獨自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 張伯伯的兒女們都在外地工作,平時難得回來看望他。他的鄰居們也各自忙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位安靜的老人。隨著年紀增長,張伯伯的行動能力逐漸下降,外出購物和就醫都變得困難。有時候,他會整天都沒吃上一頓熱飯,因為自己做飯太麻煩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張伯伯最近常常忘記吃藥,有時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他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但又不想麻煩別人。這種情況下,許多獨居老人容易產生憂鬱情緒,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張伯伯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台灣的街頭巷尾,還有許多像他這樣的老人,默默地承受著孤獨和無助。這個現象不僅反映了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凸顯了我們的社會福利系統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有效地照顧這些獨居老人,確保他們能夠安全、有尊嚴地度過晚年,已經成為台灣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 守護銀髮:以社區為中心的社會福利 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預計到2025年,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長者。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獨居已成為一種趨勢,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獨居及無助老人。這個現象帶來了諸多挑戰,包括健康照護、日常生活協助、心理健康維護,以及緊急情況的應對等問題。 面對日益嚴重的獨居或子女無法照顧的老人問題,台灣政府和社會各界並非毫無作為。事實上,多年來已經制定並實施了多項社會福利政策和計畫,試圖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顧。 -老人食堂 為了改善獨居老人的營養狀況和社交生活,許多地方政府和社區組織推動「老人共餐」計畫,在社區中組建一個老人食堂,這不僅解決了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也為他們提供了社交互動的機會。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台灣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一項重要的社區為本服務。這些據點由村里辦公處或民間團體設立,邀請當地居民擔任志工,為老人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部分據點還提供餐飲服務和健康促進活動,成為社區老人重要的聚會和互動場所。 -日間照顧中心 日間照顧中心是一種社區式的照顧服務,主要為生活能力受到部分限制的老年人提供白天的照顧服務,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區中接受照顧,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提供社交機會,減少孤獨感,為家庭照顧者提供喘息的機會,專業的照顧和活動安排,有助於維持和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功能。 -家庭托顧 家庭托顧是一種較為創新的照顧模式,更貼近使用者本身的社區,靈活性高,可以根據個別需求調整服務內容和時間,由照顧服務員在自己家中或被照顧者家中提供照顧服務。提供類似家庭的溫馨照顧環境,照顧比例低,可以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對於不習慣群體生活的長者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這些服務與計畫,都是以社區為中心,讓老人在不脫離熟悉社區的環境之下,可以持續被照顧,構成了台灣目前的老人福利網絡,試圖從多個層面解決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然而,面對快速老齡化的社會,這些措施仍然存在改進的空間。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資源,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獨居老人都能得到及時、適當的照顧,仍是我們社會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創新與關懷:改善獨居老人照顧 儘管台灣已經實施了多項政策和計畫來照顧獨居老人,但隨著人口老化速度加快,我們仍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善建議和方法: -強化社區照顧網絡 • 擴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覆蓋範圍,確保每個社區都有至少一個據點。 • 增加據點的功能,如提供簡易醫療服務、心理諮詢等。 • 鼓勵年輕人參與社區照顧工作,促進代際交流。 -運用科技提升照顧品質 • 推廣智慧居家照顧系統,如遠距健康監測、智能藥盒提醒等。 • 開發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社交app,幫助他們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 • 利用AI技術開發虛擬陪伴系統,減輕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推動「老年共居」模式 • 鼓勵獨居老人之間的互助共居,減少孤獨感並提高生活品質。 • 提供稅收優惠或補貼,鼓勵家庭收養無親屬的獨居老人。 • 發展「青銀共居」計畫,讓年輕人與老年人共同生活,互相照顧。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 提供專門針對獨居老人的心理諮詢服務。 • 組織老年人互助小組,鼓勵他們分享經驗、互相支持。 這些建議和方法的實施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認識到,照顧好獨居老人不僅是一項社會責任,更是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做準備。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不斷的創新和改進,每一位獨居老人都能享有安全、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7dLDVb
[Sunyu Taiwan] New Life for Old Hous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s Older Homes
在台灣,老舊住宅的比例正逐年攀升,為高齡化社會帶來嚴峻挑戰。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第2季,全台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已達483.8萬戶,佔總住宅數的52.37%。若依此趨勢發展,預計2024年老屋數量將突破500萬戶,情況令人堪憂。 「雙老」現象:老人住老房的困境 近年來,台灣社會面臨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雙老」現象,即老年人居住在老舊房屋中。這個現象不僅反映了人口老化的趨勢,也凸顯了住宅政策面臨的挑戰。 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22年第3季,全台已有69.5萬戶住宅僅有老年人居住,其中更有52.8萬戶是獨居老人的家庭。更令人擔憂的是,估計全台約有43萬名長者居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中,面臨著上下樓梯的巨大困難。 老舊住宅對高齡與獨居長者的潛在風險與影響 -安全隱憂:老舊建築物可能存在結構老化、消防設備不足等問題,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行動不便:缺乏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使長者難以外出,容易造成社交隔離。 -生活品質下降:老舊設備可能影響日常生活便利性,如管線老化導致的漏水問題。 老舊住宅問題的多重影響 -生理影響:行動受限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平衡能力下降;缺乏運動增加慢性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心理影響: 社交隔離可能引發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生活環境不佳可能降低生活滿意度,影響心理健康。 -社會影響:長者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弱化社區連結;增加照顧者負擔,可能影響家庭關係。 -經濟影響:房屋維修成本增加,加重經濟負擔;可能影響房產價值,不利於資產規劃。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社會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為高齡長者創造更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確保他們能夠在熟悉的社區中安享晚年。 「雙老」現象引發的社會關注 最近,一則新聞「老了被房東拒絕 被無電梯宅困住 增失智失能風險 雙老困境難解」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這則新聞揭示了老年人在租屋市場中面臨的歧視,以及老舊住宅對長者健康的潛在威脅。 專家學者指出,長期被困在家中可能會加速長者的身體機能退化,增加失智和失能的風險。同時,社交隔離也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症的發生。 面對「雙老」現象的挑戰 -居住正義的實現:如何確保老年人能夠獲得適合的居住環境,是當前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老舊住宅的改造:針對現有的老舊住宅,如何進行無障礙改造,提升居住品質,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社區支持系統的建立:如何在社區層面提供支持,幫助獨居老人維持社交聯繫和日常生活功能。 -長期照護需求的增加:「雙老」現象可能導致長期照護需求的急劇上升,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是社會福利體系面臨的重要議題。 面對這些挑戰,政府、社會各界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制定全面的政策和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確保他們能夠安全、有尊嚴地度過晚年。同時,我們也需要未雨綢繆,為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大規模「雙老」問題做好準備。 原有住宅無障礙設施改善補助措施 為了改善老舊住宅的居住品質,特別是為了幫助高齡長者和行動不便者,政府推出了"原有住宅無障礙設施改善補助措施"計畫。這項計畫旨在鼓勵民眾改善住宅的無障礙設施,提升居住安全和便利性。 一、補助說明 身障者及高齡者對於無障礙空間需求日益受到重視,為使能夠像一般人一樣享用各種資源,需從多方面進行改善,相互配合,應考量身心障礙者及高齡者,於生活中及行動上可能遭遇的障礙與不便,考慮其自理能力,改善及提升無障礙設施之項目,包含室外通路、避難層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室內通路走廊、昇降設備、樓梯、房間配置、供特定房間使用浴廁及廚房等項目,共同為高齡者營造一個友善、健康及安全的空間。 二、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 依據為住宅法第46條,內政部已制定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該辦法內容即針對新建住宅之無障礙住宅標章表揚;原有住宅之共用及專有部分,補助其改善無障礙設施,目的為鼓勵住宅起造人、所有權人提升住宅無障礙性能,並透過申請獎勵應符合之設計及改善基準,逐步導入住宅環境全面通用化,且達到兼具可及性、便利性及安全性之目標。 三、原有住宅無障礙設施改善補助措施 113年度依據「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及「原有住宅改善無障礙設施申請補助作業要點」,配合各地方政府提報之補助需求,預計補助13個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補助項目與數量如下: 1、補助五層以下原有住宅公寓大廈共用部分改善無障礙設施及增設昇降設備16件,補助所需工程費用45%且以新臺幣216萬元為上限。 2、補助原有住宅公寓大廈共用部分改善無障礙設施12件,補助所需工程費用45%且以新臺幣36萬元為上限。 無障礙通路補助項目&金額: (1)、室外通路:補助金額上限6萬。 (2)、無避難層坡道及扶手:補助金額上限為5萬。 (3)、出入口:補助金額上限為2萬。 (4)、室內通路走廊:補助金額上限為3萬。 (5)、昇降設備: (5.1)改善昇降設備:補助金額上限為20萬。 (5.2)補助5層以下建築物設置昇降設備:補助金額上限為200萬。 四、受理單位聯絡方式: 🔸臺中市(陳小姐) 住宅發展工程處 (04)22289111#69513 🔸臺南市(潘先生) 工務局使用管理科 (06)2991111#1395 🔸高雄市(楊小姐) 工務局使用管理處 (07)3368333#3995 🔸基隆市(林小姐) 都市發展處使用管理科 (02)24201122#1818 🔸新竹市(馬小姐) 都市發展處03)5269424 🔸彰化縣(黃先生) 建設處使用管理科 (04)7531221 🔸嘉義市(魏先生) 工務處使用管理科 (05)2254321#214 🔸花蓮縣(龍小姐) 建設處建築管理科 (03)8233820 🔸苗栗縣 ( 吳先生 ) 工商發展處使用管理科 (037)559862 🔸雲林縣(吳小姐) 建設處建築管理科 (05)5522219 🔸嘉義縣(陳先生) 經濟發展處使用管理科 (05)3620123#8605 🔸屏東縣(侯小姐) 城鄉發展處公安使用科 (08)7320415#3361 🔸澎湖縣(廖小姐) 建設處 (06)9274400#246 這項補助措施不僅為有需要的住宅提供了實質的經濟支援,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政府對於改善高齡者和行動不便者生活品質的重視。通過這樣的措施,我們希望能夠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友善的居住環境,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心生活。 共創友善宜居的高齡社會 面對台灣快速老齡化的社會現實和老舊住宅比例不斷上升的挑戰,我們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為高齡長者打造一個安全、舒適、有尊嚴的居住環境。 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高齡者,今天我們為長者所做的努力,就是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友善、包容的高齡社會,使每一位長者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實現「老有所居,老有所樂」的美好願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建立一個讓所有年齡層都能安心生活的美好家園。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LlQ2va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https://pip.moi.gov.tw/V3/J/SCRJ0102.aspx
[Sunyu Taiwan] Breaking the Cocoon and Rebirth: Deciphering Taiwan's Low Fertility Dilemma and Creating a New Population Era
在21世紀的今天,台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極低的生育率和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遊戲,更是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從街頭巷尾的托兒所,到大學校園的空蕩教室;從職場的人力短缺,到社會福利體系的沉重負擔,低生育率的影響無處不在。 台灣生育率已為全球最低 台灣自1984年起,總生育率已低於人口替代水平(2.1)。近年來,這一趨勢更加嚴重。2023年的新生兒數量再創新低,進一步突顯了少子化問題的加劇。根據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的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在2024年的生育率已經降至全球最低,每位女性平均僅生育0.9個孩子,在全球主要國家中位居最後。這一連串驚人的數字反映了台灣面臨的嚴峻人口挑戰。讓我們一同揭開台灣低生育率的神秘面紗,探索人口結構變遷背後的故事,並思考如何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幕後兇手到底是誰 ? 7大主因交織 台灣生育率低落和少子化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層面。  經濟壓力: 高房價:台灣房價所得比持續攀升,2023年第二季達到9.82倍的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年輕人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才能擁有適合養育子女的居住空間。 育兒成本:從嬰兒用品到教育費用,撫養子女的總體開支不斷上升,使許多家庭望而卻步。  職場環境: 工作與家庭平衡:長工時文化和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使得許多職業婦女難以兼顧事業和家庭。 育嬰假政策不完善:雖然有相關法規,但實際執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員工生育意願。  社會價值觀轉變: 晚婚趨勢:年輕人傾向於延後結婚年齡,直接影響生育時間和可能性。 獨立自主觀念: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或不育,追求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  教育與職業發展: 高等教育普及:受教育程度提高導致人們更注重事業發展,推遲生育計劃。 女性就業率提升:女性在職場的參與度增加,改變了傳統的家庭角色分工。  社會福利政策不足: 育兒補助有限:雖然政府提供一些補助,但相較於實際育兒成本仍顯不足。 公共托育資源缺乏:優質、可負擔的托育服務不足,增加了家庭的育兒負擔。  人口結構變化: 青壯年人口減少:適齡生育人口的下降直接影響了整體生育率。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進一步加劇了人口結構的失衡。  環境與未來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波動: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使人們更加謹慎地考慮生育決定。 氣候變遷憂慮:對未來環境的擔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育意願。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造就了台灣當前的低生育率和少子化現象。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制定全面而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 「搖籃曲政策」:政府的育兒大禮包,能否喚醒台灣的搖籃? 面對嚴峻的低生育率和少子化問題,台灣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福利措施,旨在鼓勵生育並減輕家庭負擔。以下是目前主要的政策和措施:  育兒津貼: 0-5歲兒童每月可領取3,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育兒津貼。 對於經濟弱勢家庭,提供加發補助。  托育補助: 對於使用公共托育、準公共化托育或私立托育的家庭,提供每月最高8,500元的補助。 補助金額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托育方式而有所不同。 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父母可申請最長2年的育嬰留職停薪。 在此期間,可領取投保薪資的60%作為津貼,最長6個月。  托育公共化政策: 增設公共托育中心和非營利幼兒園,提供平價優質的托育服務。 推動「準公共化」機制,與私立托嬰中心和幼兒園合作,降低家長負擔。  生育獎勵金: 許多縣市提供生育獎勵金,金額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視地方政府財政狀況而定。  孕婦健康照護: 提供產前檢查補助和優生保健措施。 全民健保覆蓋大部分生產相關醫療費用。  育兒友善職場措施: 推動企業設立哺乳室、提供彈性工時等友善措施。 鼓勵企業提供育兒福利,如托兒設施或托兒津貼。  教育補助: 提供各級學校學費減免或補助,減輕家庭教育支出。 對弱勢家庭學童提供額外的教育資源和補助。  住房支持: 提供青年首次購屋優惠貸款。 增加社會住宅供給,優先照顧有幼兒的家庭。  稅務優惠: 提供育兒家庭稅收減免,如扶養親屬免稅額的提高。 對於生育和撫養子女的相關支出提供稅務減免。  交通優惠: 部分縣市為育有幼兒的家庭提供大眾運輸優惠或補助。  兒童醫療照護: 3歲以下幼兒免除部分負擔,減輕家庭醫療支出。 這些政策和措施顯示了政府在應對低生育率問題上的努力。然而,面對持續下降的生育率,這些政策的效果仍有待評估和改進。政府需要持續關注政策實施的成效,並根據社會需求和反饋進行調整,以更有效地解決少子化問題。 「生育率大改造」:政府政策大翻新,能否讓台灣搖籃重現搖擺? 儘管台灣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來應對低生育率問題,但效果仍然有限。也許可以朝向以下幾點進行思考及著墨,或許會帶來不同的改變。  提高育兒津貼和補助金額: 分階段增加補助金額,首年提高50%,之後每年評估並適度調整。  擴大公共托育服務: 在五年內將公共托育覆蓋率提高到50%,每年增設300個公共托育中心。  改善育嬰留職停薪制度: 將津貼提高到投保薪資的100%,給付期限延長至最長12個月。  強化職場友善政策: 制定「職場托育設施設置法」,對設立托兒設施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 住房支持政策優化: 推出「育兒家庭安居計畫」,提供低利率貸款和頭期款補助。  彈性工作制度推廣: 制定「彈性工作推廣法」,為採用彈性工作制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 男性育兒參與鼓勵: 設立「爸爸育兒月」,提供一個月全薪的父親育兒假。  生育醫療補助擴大: 擴大適用對象,將試管嬰兒等輔助生育技術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每對夫妻補助5次。  社會觀念改變計畫: 建議:推動社會教育,改變傳統育兒觀念。 具體計畫:開展「新世代育兒觀」公眾教育活動,通過媒體、學校等渠道推廣現代育兒理念。 這些改善建議和具體計畫旨在從多個角度全面提升生育環境的友善度。政府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和財政狀況,逐步實施這些計畫,並定期評估其效果。同時,也要注意政策之間的協調性,確保各項措施能夠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支持系統。只有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創新,才能有效應對台灣面臨的低生育率挑戰。 總的來說,台灣的低生育率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議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改善社會環境、轉變育兒觀念,我們有理由相信,台灣終將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實現人口結構的良性發展,為國家的永續繁榮奠定堅實的人口基礎。
[舜禹台灣] 安居樂學:台灣大專生住宿補貼新希望
高昂住宿費:大專生的沉重負擔 在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社會流動的重要階梯,然而,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大專生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11學年度(2022-2023)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總數約為120萬人,其中弱勢學生(包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的比例約佔10%左右。這些學子們不僅要負擔高額的學雜費,還要應付日益上漲的住宿費用,對許多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台灣大專生平均每月的住宿費用約為新台幣4,000至8,000元不等,視學校地理位置和宿舍條件而定。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這筆費用甚至超過了他們的生活費預算。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不少學生不得不選擇打工,但這往往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根據一項調查,約有40%的大專生需要通過打工來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這種經濟壓力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表現,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 生理影響:長期的經濟壓力可能導致學生睡眠質量下降、飲食不規律,甚至引發各種身體不適。 經濟影響:高額的住宿費用迫使一些學生選擇較遠或條件較差的住處,增加了通勤時間和安全風險。有些學生甚至不得不放棄參加課外活動或購買必要的學習資料,影響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社會影響:經濟壓力可能導致學生之間的社交隔閡,影響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可能因為無法參與同學間的社交活動而感到孤立和自卑。 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學生和家長都表示深感困擾。一位就讀於台北某私立大學的學生小林(化名)表示:"我每天都在為住宿費發愁,有時候甚至會想,是不是該放棄學業去全職工作。"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可能導致社會階層流動的停滯,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 寸土寸金:私校宿舍費用引發爭議 近期,一則關於私立大學宿舍費用的新聞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標題為「私校住宿費通膨!學生憂住不起『比租屋還貴』」的報導,揭示了許多大專院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在整修或新建宿舍後大幅提高住宿費用的現象。這一趨勢不僅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引發了對高等教育可及性的深刻思考。 以世新大學新苑宿舍為例,該校新建的宿舍一學期的住宿費用高達9萬元,平均每月約1萬8千元。這個價格不僅遠超過一般學生的負擔能力,甚至高於許多學生在校外租屋的成本。這則新聞一經報導,立即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許多學生和家長表示震驚和擔憂。 事實上,世新大學的案例並非孤例。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近年來許多私立大學的住宿費用都呈現上漲趨勢。有些學校的住宿費甚至已經超過了每學期3萬元,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開始尋求替代方案。例如,有學生選擇合租校外房屋,或是尋找距離學校較遠但租金較低的住處。然而,這些選擇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如安全隱患、通勤時間增加等。 及時雨:政府推出住宿補貼新政 面對日益嚴峻的學生住宿問題,教育部推出了「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這項政策自113年(2024年)2月起正式實施。這個計畫的推出,無疑為許多正在為住宿費用發愁的學生和家庭帶來了一線希望。 一、申請對象 不限公立或私立,只要就讀國內大專院校,並且住在校內宿舍,就能享有大學生校內住宿補貼。 二、補貼金額: 1、一般住宿生,每學期補貼5000元。 2、經濟弱勢住宿生(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家庭),每學期補貼7000元。 如實際住宿費用低於補貼費用,亦即一般住宿生住宿費用低於5000元、經濟弱勢住宿生住宿費用低於7000元,則補貼金額與實際住宿費用相同。 三、申請方式與流程: 不用特別申請,符合資格的大學生,拿到的住宿繳費單上,就會顯示已經扣掉校內住宿補貼後的金額,僅須依照該金額進行繳款,補貼款會再由政府核發給校方。 (備註:大學經濟弱勢學生需額外提供證明文件,供學校查核並修改繳費單上住宿補貼額度後,再進行繳費。) 四、特別規定: 1、若住宿生有請領「校外租屋補助」,不得重複請領「學校住宿補助」。 2、這項住宿補助只適用學期期間,故學生寒假、暑假住宿不適用此補貼方案。 這項計畫的實施不僅能夠直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也體現了教育部對教育公平的重視。通過這樣的政策,希望能夠讓更多學生能夠安心就學,專注於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為學子築起安心學習的堡壘 「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的推出,無疑為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教育公平的重視,更為許多學子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總體來說,「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計畫的推出,標誌著台灣在推動教育公平、支持學生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解決學生住宿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努力。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讓每個學子都能安心學習、全面發展的美好未來。只有當每一個年輕人都能無後顧之憂地追求知識、實現夢想時,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國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Ll7L1a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reurl.cc/Mjkl8m
[舜禹台灣] 災害救助:攜手共渡難關,重建新生活
天災無情:台灣面臨的自然挑戰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面臨著多重的自然挑戰。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同時又處於西北太平洋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使得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多重天然災害威脅的地區之一。這些災害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也對家庭、經濟和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台灣有相當大比例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同時暴露於天然災害之中。這些災害主要包括火災、地震、颱風、豪雨引發的洪水和土石流等。每年,這些自然災害都對台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災害往往導致房屋損毀、交通中斷、農作物受損,甚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受災民眾在災後常面臨無家可歸、經濟困頓、心理創傷等困境,急需社會各界的援助和支持。 雖然台灣政府和民間組織在防災、減災和救災方面不斷努力,但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發生數十起天然災害事件,影響人數從數千到數十萬不等,具體數字會因災害規模和類型而有所變化。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社會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災害應對機制,同時也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天災面前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社會。 一場大火,生活全毀:災害的殘酷現實 最近,一則令人心碎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位國三女生和她的母親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失去了所有的家當,包括即將用於高中報到的重要資料。這則新聞標題寫道:"升學資料全燒光…國三妹跟母抱一團痛哭!悲慘家境曝光:幫幫我們",生動地描繪出災害對個人和家庭造成的巨大衝擊。 這位母親流著淚訴說,他們才搬到新家不到一個月,就遭遇了這場無情的大火。火災不僅燒毀了他們的所有家當,還奪走了女兒辛苦準備的高中報到資料。更糟糕的是,這場災難讓他們頓時失去了棲身之所,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這個案例並非孤例。在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家庭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而陷入類似的困境。無論是颱風、地震、火災還是其他意外事故,都可能在瞬間摧毀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基礎。 災害的發生往往是突然且難以預料的。當災難來臨時,受害者和家庭常常會感到茫然無助,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這些困境,受災者和家庭需要社會各界的及時援助。幸運的是,台灣有完善的災害救助,可以為受災者提供即時的幫助。政府、社會福利機構、民間組織等都可能成為受災者的救命稻草。 及時雨:災害救助 在遭遇意外或天災人禍時,受災者可以尋求「災害救助」資源的協助,這些資源的存在,是在災害發生後,為受災民眾提供緊急救助,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基本生活條件,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和痛苦,為受災者提供了一線希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重建生活。 一、災害救助: 補助因水災、風災、地震、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導致損害重大,生活受到影響者,實際補助內容<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二、救助項目: 1. 死亡及失蹤救助:20萬元/人。 2. 重傷救助:10萬元/人。 3. 安遷救助:每戶2萬元/人,以5人為限。 4. 住宅淹水救助:5千~2萬元/戶。 5. 住宅土石流救助:1萬~2萬元/戶。 6. 住屋(財物)損毀救助:1萬5千~2萬元/戶。 三、申請流程和方式: 受理單位: 由轄區里幹事先行初勘災情,以簽報單向鄉鎮市區公所報備,由鄉鎮市區公所複查,符合救助標準者,核撥災害救助金。(實際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四、檢附文件: 1. 災害救助勘查報告表。 2. 戶籍謄本。 3. 災害照片。 4. 診斷書或重大傷病卡或醫療費收據。 5. 死亡證明書正本。 6. 火災證明。 7. 其他各縣市規定文件。 攜手共度難關:建立更強韌的社會 面對台灣頻繁的天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我們的災害救助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個救助不僅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更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和強化這個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大挑戰。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台灣的災害救助系統是我們共同的安全網,也是社會互助精神的體現。面對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和嚴重的災害,我們需要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這個系統,增強我們的社會韌性。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愛、更有韌性的台灣社會。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資料來源: ETtoday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730/2787288.htm 我的E政府 https://reurl.cc/adlAQX
[舜禹台灣] 免費心理諮商方案上路:對抗創傷後症候群
免費心理諮商方案上路:對抗創傷後症候群 台灣網路霸凌現象加劇 在台灣,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霸凌的現象日益嚴重。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約有30%的年輕族群曾經遭受過網路霸凌,其中不少人因而承受了長期的心理壓力與創傷。這些網路霸凌行為,雖然看似輕微的言語攻擊,但對受害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生理方面,受害者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甚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和其他身體疾病。經濟上,因為心理健康受損,許多人無法專心工作或學習,進而影響其職業發展和學業成就,間接造成經濟損失。社會上,網路霸凌還可能引發人際關係的疏離,讓受害者變得孤僻、封閉,不敢與人交流,進一步加劇了其心理困境。 青少年至中壯年無一倖免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遭受網路霸凌的人數已超過百萬。這些受害者遍布各行各業,年齡層涵蓋了青少年到中壯年。網路霸凌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公開羞辱、謾罵、造謠中傷、散佈隱私等,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更嚴重損害了其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許多受害者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選擇了極端的解決方式,如自殘或自殺,這無疑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社會問題。 創傷後症候群(PTSD) 最近,台灣藝人王思佳因為假包風波而陷入創傷後症候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起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網路言論對個人的巨大影響。王思佳在面對大量的網路謾罵和攻擊後,身心俱疲,最終罹患了創傷後症候群。 創傷後症候群(PTSD)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通常發生在個人經歷或目睹了創傷事件之後。症狀包括重複回想創傷事件、情緒低落、易怒、失眠、過度警覺等。對於罹患者來說,這些症狀不僅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創傷後症候群,首先需要自我檢查和自我覺察。如果發現自己有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無法控制的恐懼或焦慮、頻繁回想創傷事件等症狀,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幫助。自我救助方面,可以通過日常運動、正念冥想、與親友傾訴等方式,來緩解壓力和情緒。王思佳的案例提醒我們,網路言論的力量不可小覷,無論是發言者還是受害者,都需要對言論的影響力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介紹 為了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網路霸凌導致憂鬱、情緒困擾等問題,台灣衛生福利部推出了「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旨在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幫助受害者走出困境,重拾自信與健康。 青壯世代心理風暴來襲,30至45歲族群每4人就有1人有憂鬱、焦慮,盛行率最高。衛福部今年擴大提供3次免費心理諮商方案至45歲,113年8月1日起正式上路。 3次免費心理諮商申請方式、資格條件一次看 Q:誰能申請免費心理諮商? A:滿15歲至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攜帶身分證明文件,都可以申請。 Q:需要支付其他費用嗎? A:本方案補助3次心理諮商費,不含掛號費等其他行政規費,建議民眾於預約時,先向機構確認須另支付之其他項目費用及金額。 Q:如何預約? A:先查詢合作機構,再直接聯繫機構預約,當天攜帶身分證明文件就可以諮商。透過電子系統,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地圖索引」,民眾上網即可查詢附近合作機構及預約名額狀況。 Q:哪些機構有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 A:今年合作機構可望增至500家,單一院所由每週服務8人次,上升至12人次。衛福部也建置「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地圖索引」,民眾8/1起可以上官網查詢附近合作機構及預約名額狀況。 Q:如何使用本方案的心理諮商? A:掌握4個口訣,查詢、預約、準備及諮商。 查詢:查詢本方案合作機構(網址:https://sps.mohw.gov.tw/mhs)。 預約:聯繫合作機構,預約使用服務。 準備:攜帶身分證明文件以供查驗。 諮商:至合作機構接受諮商。 Q:可以選擇居住地以外的合作機構進行心理諮商嗎? A:可以。本方案無戶籍或居住地縣市之限制。 Q:可以使用通訊方式進行心理諮商嗎? A:可以。可查詢本方案合作機構名單中,有執行通訊心理諮商之機構,進行預約。 Q:如之前已使用過「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3次心理諮商服務,還可以參加「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嗎? A:可以。本方案補助次數(3次)自本方案辦理期程內(113年8月1日至114年12月31日)獨立計算。 這個方案主要針對18至45歲的族群,申請流程簡單且便捷。整個過程完全免費,旨在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讓更多人能夠獲得專業的心理支持。 方案提供了一對一的心理諮商服務,參與者不僅可以在專業的心理師引導下探討自身的心理問題,還可以通過團體活動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年輕族群的希望之光 網路霸凌對受害者的影響深遠且嚴重,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創傷,更可能影響到其生理健康和社會生活。王思佳的案例再一次提醒我們,言論自由不應以傷害他人為代價。面對創傷後症候群,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專業支持。「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支持系統,為受害者提供了寶貴的心理諮商和幫助。通過這項方案,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走出陰霾,重新擁抱生活的美好。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尊重的網路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網路世界中感受到安全與支持。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心靈健康與和諧的發展。 資料來源: ETtoday https://reurl.cc/Wxpjmk 衛生福利部 https://www.mohw.gov.tw/cp-16-75401-1.html
[Sunyu Taiwan] The Senior Citizens' Card: A Social and Healthy Helper for the Elderly
在台灣,銀髮族長者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是獨居和交通不便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的子女搬遷或忙於工作,導致他們長時間獨居,缺乏社會互動。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350萬人,占總人口的15%左右。這些長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居老人。 獨居和交通不便給長者帶來了多方面的困擾。首先,生理上,由於缺乏運動和社交活動,長者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增加了健康風險。其次,經濟上,由於交通不便,長者常常需要依賴昂貴的私人交通工具或服務,這對於許多經濟能力有限的長者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最後,社會上,長者長時間獨處,容易產生孤立感和抑鬱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新北市敬老愛心卡擴大使用 近期,新北市政府宣布,自113年7月1日起,敬老愛心卡的使用範圍將擴大至計程車和YouBike,這一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敬老愛心卡對於銀髮族長者有著諸多實際的功能和好處: 一、交通補助:敬老愛心卡可用於支付公車、捷運、計程車及YouBike的費用,幫助長者更方便地出行,減少交通費用負擔。 二、文化參與:長者可以使用敬老愛心卡進入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免費或享受優惠,增進文化生活。 三、醫療補助:部分地區的敬老愛心卡還提供醫療補助,減少長者看病的經濟壓力。 四、社會活動:使用敬老愛心卡,長者可以參加各類社區活動和課程,增進社交互動,提升生活滿足感。 這些功能幫助銀髮族長者更好地融入社會,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 敬老、愛心及愛心陪伴悠遊卡 銀髮懶人包  福利說明: 為提供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更快速,更便利的交通服務,並免除其攜帶零錢的困擾,促進其參與社會的機會。  補助內容: 一、敬老卡:每人每月提供480點(1點=1元)免費搭乘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市區公車及部分一般公路客運路線、臺北捷運沿線、新北捷運沿線、臺鐵(每趟次最高補助30點)。 二、愛心卡:與敬老卡優惠內容相同。 三、愛心陪伴卡:領有愛心悠遊卡之必要陪伴者一人,陪同搭乘公車或捷運時,一律半價補助。  承辦單位: 新北市各區公所 承辦人員:請洽各社會人文課承辦人員 連絡電話:諮詢電話(02)29603456# 3764李小姐 傳真:(02)29650149  應備證件: 一、敬老卡: (ㄧ)、敬老卡、愛心卡、愛心陪伴卡申請表。 (二)、身分證正反面影本1份。 (三)、最近3個月內1吋彩色正面脫帽照片1張。 (四)、原住民請另檢附戶口名簿影本1份。 (五)、申請人印章(用畢即歸還)。 二、愛心卡: (ㄧ)、敬老卡、愛心卡、愛心陪伴卡申請表。 (二)、身分證或身心障礙證明正反面影本1份。 (三)、最近3個月內1吋彩色正面脫帽照片1張。 (四)、申請人印章(用畢即歸還)。 三、愛心陪伴卡: (一)、敬老卡、愛心卡、愛心陪伴卡申請表。 (二)、愛心卡申請人身分證或身心障礙證明正反面影本1份。 (三)、與愛心卡申請人相同之最近3個月內1吋彩色正面脫帽照片1張。 (四)、申請人印章(用畢即歸還)。 系統代為查調,申請人免自行檢附之文件: *身心障礙證明(需以身分證字號代為查調,故仍應提供身分證正反面影本)。  申請方式: 新北市各區公所臨櫃或郵寄辦理。  交付方式: 由公所郵寄或自領,由公所視申請人需求而定。  處理期限: 1天  備註欄: 繳付與否:製卡費:1、初次申請由市府負擔。 2、補發申請由申請人自行負擔,新臺幣100元。  相關申請表單下載: https://service.ntpc.gov.tw/eservice/DownloadForm.action?itemId=110026  新增使用範圍 一、計程車下車地點不限 民眾欲搭乘「新北敬老愛心計程車」,上車地點需於北北基桃宜境內,下車地點則不限,每趟次最高扣抵65點,剩餘車資則由票卡內儲值金額扣除;可使用電話或APP叫車,叫車時請務必告知要使用新北市敬老卡/愛心卡搭乘敬老愛心計程車,並留下搭乘者聯絡電話及上下車地點。 二、YouBike2.0/2.0E 480點內騎到飽 使用新北敬老卡/愛心卡租借YouBike,須在新北市境內借車,且於新北市、臺北市或桃園市境內還車,並將依YouBike2.0/20.E現行計費方式扣點,YouBike2.0前30分鐘扣5點,30分鐘後每30分鐘扣10點,4小時後至8小時每30分鐘扣20點,若點數不足,則租借費用將全額扣卡片中的現金餘額;一小時內轉乘公車或捷運,均享有轉乘優惠。 關愛銀髮 人手一卡 敬老愛心卡的推出,是台灣政府對銀髮族長者關愛的重要體現。通過提供交通、文化和醫療等多方面的支持,敬老愛心卡有效地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並促進了他們的社會參與和身心健康。對於面臨獨居和交通問題困境的長者來說,敬老愛心卡無疑是一個有力的幫助工具。政府和社會應繼續努力,推動這類福利政策的普及和完善,讓每一位長者都能享受到應有的關愛和支持。 台灣各縣市皆設有敬老愛心卡,但名稱和內容有所不同。每個地區的敬老愛心卡在申請條件和補助項目上有所不同,長者可根據所在縣市的具體政策申請和使用。如有任何問題,皆可至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網站進行查詢及諮詢。 資料來源: 新北市政府 https://welfare.ntpc.gov.tw/viewService/show/268435632?fromOpa=1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687947
[舜禹台灣]為弱勢兒少撐起希望的保護網 -弱勢家庭兒童少年緊急生活扶助
弱勢家庭對兒少的影響 弱勢家庭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經濟、社會或心理上面臨重大挑戰的家庭,其中可能包括單親家庭、低收入戶、或是有家庭成員遭受重大疾病或殘障的家庭。脆弱家庭則進一步指出家庭中因突發事件如重大疾病、事故或犯罪,導致家庭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提供家庭成員基本生活或情感支持的情況。這些家庭狀況對兒童和少年的影響深遠,不僅限於經濟困境,更擴及到教育、健康和社會參與等層面的剝奪。根據統計,台灣有不少兒少生活在此類家庭中,這些家庭的持續存在是由於多重社會經濟因素交織影響,包括失業、社會保障不足等。 脆弱家庭的隱形問題 許多潛在的脆弱家庭由於資訊不足、社會資源的不均等分配或社區支持網絡的缺乏,常常沒有得到適時的援助或甚至未被識別出來。這不僅加劇了家庭的困境,也使兒童和青少年的福祉陷入更大的風險。社會應如何更有效地識別和支援這些家庭,使他們能及時獲得必要的社會資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的希望之光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是台灣針對這一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之一。此項扶助旨在為遭遇緊急困境的弱勢家庭兒童和少年提供短期經濟支援,確保他們在遭遇家庭困難時,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響。適用對象包括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和少年。申請過程首先由社會局或相關單位評估審核後,可獲得補助解決緊急需求,為弱勢兒少提供一個更穩定的成長環境。 一、扶助對象 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且未接受公費收容安置,其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社工員訪視評估,並符合申請條件者,應於生活陷於困境、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無經濟能力或有經濟困難等事實發生後6個月內提出: (一)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 (二)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 (三)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有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 (四)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 (五)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 (六)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 二、申請條件 (一)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縣市最近1年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 (二)直轄市: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80%者。但其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80%低於臺灣省各縣(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依台灣省之比例核計。 (三)全家人口動產(含股票、投資、存款等)平均每人低於15萬元。 (四)全家人口不動產(含土地、房屋等)總值未超過650萬元。 (五)不符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但有事實足以證明生活陷困,經評估確有扶助之必要。 *「家庭或全家人口」指與兒童及少年實際共同生活之兄弟姊妹及直系血親。 三、補助標準 (一)每人每月補助3,000元,扶助期間以6個月為原則,經調查訪視如認有延長必要,最多補助12個月,且同一事由以補助1次為限。 (二)接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扶助期間或期滿後生活仍陷於困境者,直轄市政府社會局或縣(市)政府應協助其申請其他補助或結合民間資源予以協助。 (三)已接受政府其他生活補助,不得再領取本計畫扶助,但經評估納為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或弱勢家庭關懷處遇服務對象需要經濟協助者,得核予補助本計畫扶助與其他生活補助之差額。 (四)接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若扶助原因消失,應即停止補助,但扶助期間年滿18歲者,得繼續接受補助至期滿為止。 四、申請文件 (一)申請表及切結書。(請至各縣市社會局網站下載) (二)申請人身分證或有效期限內之居留證。 (三)兒童及少年之郵局存摺封面影本。 (四)新式戶口名簿或最近三個月內家庭全戶戶籍謄本。 (五)全家人口最近一年度所得、稅籍及財產證明資料等文件。 (六)學生證正反面影本。 五、申請方式 (一)應檢附申請書、證明文件、資料,向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以書面提出申請。 (二)申請人所提供之資料無法辨認或不完備時,得請申請人補充。如有需要提供其他戶籍資料,受理單位得向戶政單位洽詢。 (三)各區公所受理申請後,辦理資產調查,將申請表及財稅資料,函送當地社會局,由社會局核定後將結果通知申請人。 (四)申請人情況特殊,得由當地社會局或委託之民間團體社工員以個案方式轉介辦理;另若案家申請資料因特殊事故無法取得時,可依社工員提供之訪視評估報告或由公所相關承辦人員(承辦人、里幹事)實地訪查報告作為審核依據。 面對家庭的脆弱與兒少的需要,「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份承諾,展現出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支持。政府和社會必須共同努力,不斷強化這一安全網,確保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兒童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希望。通过這樣的措施,我們可以期待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會環境,讓所有兒童都有機會健康成長,遠離貧窮與困境的影響。
[舜禹台灣] 為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撐起希望之傘
貧困家庭與弱勢兒童的困境‍貧窮不僅是經濟的匱乏,它亦帶來一連串的社會、生理及心理問題。對於家庭而言,貧窮意味著日常生活的不確定性,從基本的食物、住所到醫療保健的缺乏。特別是兒童,貧窮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未來發展機會。身為社會的一份子,貧困兒少面對的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健康問題的增加和社會融入的障礙。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近年來貧窮家庭和兒少的比例逐年上升,反映出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持續的低薪工作市場、房價飛漲和社會安全網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問題。 弱勢孩童面臨的生活與學習障礙‍根據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調查顯示,弱勢兒少在學習資源及健康營養上面臨極大挑戰。數據揭露,絕大多數兒少缺乏基本學習資源如參考書、網路接入及適當的學習環境,如檯燈。此外,許多兒少飲食習慣不佳,缺乏營養,尤其在假期期間更是問題嚴重。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可以採取多種措施:增加社會福利資源投入,強化社區支持系統,推廣營養教育和健康餐飲計畫,並透過學校和社區中心提供更多學習資源和環境改善。 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為了應對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設。適用對象包括低收入家庭或是經濟困難的兒童及少年。扶助內容主要以現金補助為主。申請流程通常需要透過當地的社政機關進行,涉及相關文件的提交和家庭狀況的評估。 一、補助對象‍(一)遭遇困境之中低收入戶內兒童、少年。(二)因懷孕或生育而遭遇困境之兒童、少年及其子女。(三)其他經縣(市)主管機關評估無力撫育及無扶養義務人或撫養義務人無力維持其生活之兒童及少年。 二、補助標準‍(一)每名兒童少年每月補助2,197元至2,661元,各縣市補助金額有所差異。(二)扶助金額自中華民國105年1月起調整,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補助金額,其後每四年調整一次。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三)各縣市補助名稱、規範細則可能有差異。 三、申請文件‍(一)申請表。(請至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網站下載)(二)新式全戶戶口名簿影本。(三)申請人身分證(或有效期間內之居留證)及印章。(四)受補助者郵局存簿影本。(五)其他經社會局指定之文件。‍1、十五歲以上在學者,需檢附就學證明。2、身心障礙者,檢附身心障礙證明(手冊)影本。3、重大傷病證。4、診斷證明書需區域醫院以上開立。5、服刑者,檢附仍在監服刑之證明正本。6、失蹤者,檢附警察機關核發之六個月以上失蹤人口證明。7、非自願性失業者,檢附非自願離職證明。8、在營證明或軍人身分證。9、其他:依實際狀況而定。 四、申請方式‍(一)由兒童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監護人、實際照顧者為申請人,自行備齊文件逕向申請人戶籍所在地之區公所提出申請。申請人提供之資料如無法辨認或不完備時,區公所得要求申請人補提供。(二)應檢附申請書、證明文件、資料,向戶籍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以書面提出申請。(三)各區公所受理申請後,辦理資產調查,將申請表及財稅資料,函送當地社會局,由社會局核定後將結果通知申請人。 五、備註‍(一)生活扶助每年均須重新提出申請。(二)目前僅台北市無此補助。(三)申請生活扶助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自事實發生日之次月起停止補助:‍1、接受扶助之原因消滅時(如申請人再婚及受扶助之兒童及少年戶籍遷出、死亡或滿十八歲等)。2、就讀軍校或十八歲以下未繼續就學。3、重複或以虛偽不實文件申請同性質之各項補助。4、隱匿或拒絕提供本府要求之資料。5、經訪視結果,其生活寬裕與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戶顯不相當。 照顧弱勢家庭及其兒少,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重要職責。透過「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計畫,我們有機會為這些家庭打開一扇希望之門,讓兒童在更公平的環境中成長,實現他們的潛力。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持續努力,確保這些扶助措施能實際落實,真正達到支援弱勢的目的。

Leave your valuable feedback

You are welcome to leave your comments about Sunyu Academy. Whether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ome services that are relevant to you, or want to give your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nyu Academy, as well as your passion to be the sunshine of Sunyu Academy,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leave a message!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in working days, thank you!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