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Resources

[Sunyu Taiwan] How long can love last? The Invisible Dilemma of Taiwan's Caregivers
當愛成為重擔:照顧者的無聲吶喊 在一個平凡的冬日清晨,新北市新莊區發生了一起令人心碎的人倫悲劇。73歲的林先生,在長期照顧罹患罕見疾病水腦症的妻子後,因身心俱疲而做出了令人遺憾的選擇。這不只是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更是台灣長期照顧問題的縮影。 讓我們走進另一個家庭的故事。62歲的阿美(化名)與患有漸凍人症的丈夫阿明(化名)住在台北市的一棟老公寓裡。十年來,阿美日以繼夜地照顧丈夫,從最初的輕微肢體不便,到現在完全依賴呼吸器維生。每天24小時、每週7天,她必須隨時待在丈夫身邊,深怕呼吸器突然出問題。即使有居家照護人員每週來訪幾次,阿美仍然感到喘不過氣。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最新統計,台灣的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時間長達9.9年,每天平均投入13.6小時在照顧工作上。更令人擔憂的是,超過65%的照顧者表示自己有明顯的身心壓力症狀,其中包括失眠、焦慮、憂鬱等問題。 這些數據背後,是無數個像林先生和阿美這樣的照顧者,他們面臨的挑戰包括: 1. 長期照顧造成的身體耗損 2. 心理壓力無處釋放 3. 社交生活的嚴重受限 4. 經濟負擔日益加重 5. 照顧知識與技能的不足 6. 喘息服務使用率低 7. 求助管道不夠暢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照顧者即使知道有長照資源可以使用,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或不願意尋求協助。有些是出於對被照顧者的責任感,有些則是擔心外人無法提供適當的照顧品質。這種情況下,照顧者往往會選擇獨自承擔所有壓力,直到達到崩潰的臨界點。 新莊區的這起悲劇,正是向社會發出了一記警鐘:我們的長期照顧系統,除了要關注被照顧者的需求外,更要正視照顧者的困境。當愛變成了無法承受的重擔,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究竟該如何接住這些默默付出的照顧者? 社區資源與支持系統:現有的協助管道 面對照顧者的困境,台灣目前已建立了多元的支持系統和社會福利政策。以下是目前可以提供協助的主要管道: 1. 長照2.0服務體系 • 居家照顧服務:提供到宅服務,協助照顧者分擔日常照顧工作 • 日間照顧中心:讓被照顧者白天有專業人員照顧,讓照顧者能夠喘息 • 喘息服務:提供短期機構住宿服務,讓照顧者能有較長時間休息 • 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降低照顧負擔 2. 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已設立超過22個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中心,提供: • 照顧技巧指導 • 心理支持服務 • 照顧者支持團體 • 資源連結與轉介 • 緊急救援服務 3. 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 設立A、B、C級長照站,形成綿密的照顧網絡 • 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專業評估與資源媒合 • 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提供專業服務 • C級巷弄長照站:提供預防性照顧服務 4. 經濟補助方案 • 照顧服務補助:依照失能程度提供不同額度的補助 • 特殊境遇家庭補助 • 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 •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 5. 醫療資源整合 • 居家醫療整合照護 • 安寧共同照護 • 出院準備服務 • 遠距照護諮詢 6. 照顧者支持方案 衛福部自2019年起推動「照顧者支持創新型計畫」,包括: • 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 • 照顧技巧訓練課程 • 心理協談服務 • 支持團體活動 • 到宅照顧技巧指導 這些服務體系的建立,顯示政府已逐步重視照顧者的需求。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長照服務使用人數已突破40萬人,較2016年成長超過3倍。然而,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仍有改善空間,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的資源配置方面。 另外,許多非營利組織也投入照顧者支持工作,例如: •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 各地區居家服務協會 • 失智症協會 • 各類病友協會 這些組織提供了政府服務以外的補充支持,形成更完整的照顧網絡。不過,要讓這些資源真正發揮效用,關鍵在於如何讓照顧者願意且方便地使用這些服務。 創新與改善:邁向更完善的照顧支持系統 面對現有系統的不足,我們需要更創新的解決方案來支持照顧者。以下是幾個可能的改善方向: 1. 建立智慧化照顧管理系統 • 開發照顧者APP,整合各項服務資源 • 運用AI技術進行遠距健康監測 • 建立線上即時諮詢平台 • 發展智慧輔具租借系統 2. 強化社區支持網絡 • 推動「照顧者友善社區」計畫 • 發展互助團體網絡 • 建立社區照顧資源地圖 • 培訓社區照顧志工 3. 完善照顧者權益保障 • 推動照顧者津貼制度 • 建立照顧者保險制度 • 設立照顧假制度 • 提供就業轉銜協助 4. 提升服務可及性 • 發展行動式服務團隊 • 建立跨縣市資源整合平台 • 簡化申請流程 • 提供24小時緊急支援服務 5. 加強專業人力培育 • 培訓照顧指導員 • 發展照顧者心理支持專業 • 建立跨專業合作模式 • 提升在職訓練品質 6. 創新服務模式 • 發展照顧者喘息咖啡館 • 推動青銀共照計畫 • 建立照顧者支持中心據點 • 發展多元化喘息服務 這些改善方案的實施需要政府、民間組織、企業和社區的共同努力。我們應該認識到,支持照顧者不僅是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更是為了建構一個更具人性化的照顧環境。 就像阿美的故事,如果能有更完善的支持系統,或許她就能在照顧丈夫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而新莊區的悲劇,也提醒我們必須更積極地發展預防性的支持服務,及早發現和協助有需要的照顧者。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台灣的照顧者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讓愛不再是無法承受的重擔,而是可以持續傳遞的溫暖力量。
[Sunyu Taiwan] Hope for Re-employment: New Vocational Train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Taiwan
就業困境:中年失業者的沉重負擔 在台灣這個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中,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2023年4月台灣的失業率為3.58%,約有42.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其中,中高齡失業者(45歲以上)的比例約佔30%左右。這些失業者不僅要面對日常生活的經濟壓力,還要應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對許多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台灣失業者平均每月的生活支出約為新台幣2萬至3萬元不等,視個人情況而定。對於許多失業者來說,這筆開支可能迅速耗盡他們的積蓄。為了維持基本生活,不少人不得不尋找臨時工作或依靠家人支援,但這往往無法解決長期的就業問題。根據一項調查,約有50%的失業者在失業6個月後仍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這種失業壓力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經濟狀況,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 心理影響:長期失業可能導致自信心下降、焦慮和抑鬱症狀增加,甚至引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家庭影響:失業壓力可能導致家庭關係緊張,增加家庭衝突的發生率。 社會影響:長期失業可能導致社會隔離,影響個人的社交網絡和社會參與度。 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失業者都表示深感困擾。一位39歲的失業男性表示:"我已經投了上百封履歷,但都沒有回音。有時候真的會懷疑,是不是年紀大了就不該換工作。"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導致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年齡歧視:中年求職者的艱辛之路 近期,一則關於39歲男性求職困境的新聞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這位失業5個月的男子投出上百封履歷卻都槓龜,最終心累地感嘆:"年紀大別換工作"。這則報導揭示了台灣就業市場中存在的年齡歧視問題,也引發了對中高齡就業困境的深刻思考。 這位39歲的求職者表示,他在過去5個月裡投遞了大量履歷,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職位和行業。然而,即使他具備相關的工作經驗和技能,仍然很少收到面試邀請。這種情況不僅讓他感到沮喪,也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職業選擇。 事實上,這位求職者的經歷並非孤例。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有高達87.8%的上班族認為職場存在年齡歧視,其中以40至50歲的族群感受最深。這種年齡歧視不僅體現在求職過程中,也影響到在職員工的職涯發展。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中高齡求職者開始尋求突破。例如,有人選擇轉行或參加職業訓練課程,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然而,這些選擇往往伴隨著其他挑戰,如學習新技能的壓力、經濟負擔增加等。 政府推出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面對日益嚴峻的失業問題,特別是中高齡失業者的困境,勞動部推出了「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計畫。這項政策旨在鼓勵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提升就業技能,同時解決他們在訓練期間的生活困難。 1、請領條件 被保險人非自願離職,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安排參加全日制職業訓練。 2、給付內容 (1)、於申請人受訓期間,每月按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按月發給,最長發給6個月。 (2)、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期間,有受其扶養之眷屬者,每1人按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之當月起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10%加給給付,最多計至20%。 3、請領手續及給付之核發 (1)、申請人經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安排參加全日制職業訓練,開訓當日由職業訓練單位線上申報,通知勞保局核發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2)、勞保局於收到訓練單位傳送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確認資料及申請書後,按月於被保險人參訓期滿1個月之翌日開始審核,經審核手續完備符合請領資格者,於10個工作日內核付,並於核付後約3至5個工作日匯入申請人所指定國內金融機構之本人名義帳戶。 這項計畫的實施不僅能夠直接減輕失業者的經濟負擔,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職業訓練,提升就業競爭力。通過這樣的政策,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失業者順利重返職場,實現自我價值。 共創美好未來,為失業者築起重返職場的橋樑 「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計畫的推出,無疑為台灣的就業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失業問題的重視,更為許多失業者打開了一扇重返職場的希望之窗。總體來說,這個計畫標誌著台灣在促進就業、支持失業者發展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解決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和努力。社會各界應該提高對失業者的關注和支持,共同營造一個包容、友善的就業環境。 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讓每個求職者都能找到適合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美好未來。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時,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國家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 https://reurl.cc/WNQM2L 勞動部 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472/28480/28482/29193/
[Sunyu Taiwan] The Dilemma of Double Pay: Decipher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enting for Taiwan's Working Parents
工作與家庭的拉鋸戰:台灣雙薪家庭的育兒困境‍在台北市某個繁忙的社區裡,35歲的李小姐正匆忙地將3歲的兒子送到托兒所。時鐘顯示早上7點30分,她還需要趕在8點前到達公司。李小姐和丈夫都是全職上班族,每天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奔波。這個場景,正是台灣眾多雙薪家庭的日常寫照。‍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台灣的雙薪家庭比例不斷攀升。然而,這個看似進步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許多家庭的辛酸與無奈。最近,一則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對雙薪夫妻將兩個孩子全權交由婆婆照顧,當有人建議他們聘請保母時,媳婦冷冷地回應:「這是男方媽媽的責任。」這則新聞不僅反映了當前台灣雙薪家庭面臨的育兒壓力,更凸顯了家庭內部對育兒責任分配的矛盾與衝突。‍李小姐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在台灣還有許多像她這樣的父母,每天都在工作與育兒之間掙扎。他們面臨著時間不足、經濟壓力大、托育資源缺乏等多重挑戰。有些人不得不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但這又常常引發代際間的育兒理念衝突。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因為無法兼顧工作和育兒,不得不放棄工作機會,這不僅影響家庭收入,也可能導致個人職業發展受阻。‍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家庭的和諧,更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許多孩子因為父母忙於工作,缺乏足夠的陪伴和關愛,可能在情感發展和社交能力方面出現問題。同時,父母的壓力和焦慮也可能間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台灣雙薪家庭的育兒困境,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如何為雙薪家庭提供更多支持和資源,已經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關係到當代家庭的福祉,更攸關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未來發展。 守護幼苗:以社區家庭為中心的社會福利‍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嚴峻挑戰,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最新人口推估報告,台灣的生育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面對這個趨勢,如何支持雙薪家庭、鼓勵生育,已成為國家政策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試圖為雙薪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顧。 -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政府推出了「未滿2歲幼兒照顧政策」: 育兒津貼:針對自行在家照顧未滿2歲幼兒的家庭,每月提供5,000至7,000元不等的津貼。 托育補助:對於將幼兒送到社區托嬰中心或請保母照顧的家庭,每月提供7,000至19,000元不等的補助。‍這項政策的特點是「不排富,全照顧」,旨在為所有育有幼兒的家庭提供基本的經濟支持。然而,儘管政府提供了這些補助,但在高昂的托育費用面前,許多家庭仍感到入不敷出。 -社區保母系統‍為了提供更便利、更有品質保證的托育服務,政府推動了社區保母系統。這個系統的主要特點包括: 建立保母人員資料庫,方便家長查詢和選擇。 提供保母培訓和督導,確保托育品質。 設立社區托育資源中心,提供育兒諮詢和支援。‍在台北市大安區,李太太就通過社區保母系統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保母阿姨。她說:「有了這個系統,我們找保母時更有保障,也更放心。」然而,優質保母資源仍然稀缺,特別是在都市地區,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職場支持措施‍為了幫助雙薪家庭更好地平衡工作和育兒,政府也推動了一系列職場支持措施: 育嬰留職停薪:父母可申請最長2年的育嬰假,期間可領取6個月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彈性工時:鼓勵企業提供彈性上下班時間,方便員工接送孩子。 家庭照顧假:每年可請7天的家庭照顧假,照顧家中幼兒或其他家人。‍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張先生分享了他的經驗:「公司提供彈性工時,讓我可以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再去上班,這真的幫了大忙。」然而,在實際執行中,許多員工因為擔心影響工作表現或升遷機會,而不敢充分利用這些權益。 -托育資源整合平台(https://youthfirst.yda.gov.tw/index.php/subject/content/681)‍為了讓家長能夠更便捷地獲取各種服務和資訊,政府建立了托育資源整合平台。這個平台提供: 托育機構和保母資訊查詢 育兒補助申請指南 育兒知識和技巧分享台中市的王媽媽表示:「有了這個平台,我們終於不用到處打聽育兒資訊了,真的方便很多。」 這些政策和措施構成了台灣目前的育兒支持網絡,試圖從多個層面解決雙薪家庭面臨的困境。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這些措施仍然存在改進的空間。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資源,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都能得到及時、適當的支持,仍是我們社會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創新與關懷:打造育兒友善社會‍儘管台灣已經實施了多項政策和計畫來支持雙薪家庭的育兒需求,但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遷和少子化問題的加劇,我們仍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善建議和未來展望: -推動寄宿學校系統 建立優質的寄宿學校網絡,為雙薪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和照顧選擇。 設計靈活的寄宿方案,如週間寄宿、彈性寄宿等,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在寄宿學校中融入家庭教育元素,確保孩子們在學習之餘也能獲得情感支持。 -強化社區育兒支持網絡 擴大社區保母系統的覆蓋範圍,確保每個社區都有充足的托育資源。 建立「社區育兒互助中心」,鼓勵鄰里之間的互助照顧。 推動「企業聯盟托育中心」,由多家企業共同出資在工業區或科技園區設立托育機構。 -運用科技提升育兒品質 開發智慧育兒APP,整合托育資源查詢、育兒知識分享、線上諮詢等功能。 推廣遠距工作系統,讓父母有更多彈性兼顧工作和家庭。 利用AI技術開發虛擬育兒助手,為新手父母提供24小時的育兒建議。 -推動「家庭友善企業」認證 建立「家庭友善企業」評估標準和認證制度。 為獲得認證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鼓勵企業設立職場托兒所或與鄰近托育機構合作。 -完善育兒補助政策 提高育兒津貼和托育補助的金額,並與物價指數掛鉤。 延長育嬰留職停薪的薪資補貼期限,從6個月延長到1年。 為特殊需求兒童的家庭提供額外的經濟支持和專業協助。 -促進性別平等的育兒文化 推動「爸爸育兒假」,鼓勵父親更多參與孩子的照顧。 舉辦父職教育課程,提升父親的育兒技能和信心。 通過公眾教育活動,改變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翻轉育兒困境:台灣邁向家庭友善社會的關鍵之路面對台灣少子化的嚴峻挑戰,改善雙薪家庭的育兒環境不僅關乎個別家庭的福祉,更攸關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和家庭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友善、更具支持性的育兒環境。通過上述建議的實施,我們期待看到這樣的未來景象:父母們能夠自信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孩子們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企業重視員工的家庭需求,社區充滿互助和溫暖。這不僅是對當前困境的回應,更是為台灣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投資。讓我們攜手共創一個對家庭更友善、對孩子更美好的台灣!
[Sunyu Taiwan]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A New Challenge for Taiwan's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電費飆漲:台灣家庭的沉重負擔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台灣家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用電挑戰。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的統計資料,2023年台灣住宅用電量達到677.5億度,比前一年增加了3.2%。這個數字不僅反映了民眾用電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凸顯了節能減碳的迫切性。隨著電價調整和用電量增加,許多家庭面臨著日益沉重的電費負擔。 根據最新的調查數據,台灣家庭平均每月的電費約為新台幣1,500至3,000元不等,視家庭規模和用電習慣而定。然而,在炎熱的夏季,這個數字可能會大幅上升。為了應對高額電費,不少家庭不得不改變生活習慣或尋求節能方案。 高額電費對家庭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經濟影響:電費支出增加,壓縮了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如教育、娛樂等。 生活品質影響:為了節省電費,一些家庭可能會減少必要電器的使用,如空調,這可能影響生活舒適度。 環境影響:用電量增加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加劇了氣候變遷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家庭表示深感困擾。一位住在台北的李小姐表示:"每到夏天,我都擔心打開電費帳單,有時候真的會考慮是不是該忍耐高溫少開冷氣。"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引發了對能源使用效率的深思。 驚人發現:電費飆破1萬6的用電怪獸 近期,一則關於家庭電費飆漲的新聞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討論。一位民眾的家庭電費竟然高達16,000元,這個驚人的數字不僅讓當事人震驚,也引發了社會對家庭用電習慣的反思。 根據報導,台電人員在查看該戶用電情況時,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用電怪獸"——除濕機。這台除濕機24小時不間斷運作,每天消耗約15度電,相當於一般家庭近兩天的用電量。這個案例不僅揭示了某些家電可能成為隱形的耗電大戶,也凸顯了正確使用家電的重要性。 事實上,除濕機並非唯一的"用電怪獸"。根據台電的統計,空調、電冰箱、熱水器等大型家電也是家庭用電的主要來源。以空調為例,夏季可能佔到家庭總用電量的30%以上。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民眾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用電習慣。有人選擇購買節能家電,有人則更注重日常的節電行為。然而,在炎熱潮濕的台灣氣候下,完全放棄使用這些電器又似乎不太現實。如何在舒適生活和節能減碳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了許多家庭面臨的新挑戰。 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 為了鼓勵民眾更換老舊耗能家電,並推動節能減碳,經濟部能源局推出了「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計畫。這項政策開始實施後,為許多想要更換節能家電但又擔心成本的家庭帶來了好消息。 一、補助對象與條件 申請對象:一般民眾 補助條件:購買符合經濟部能源局公告之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分級為1級之新品家電,並汰換舊機。 二、補助項目與金額 冷氣機:每台補助3,000元 電冰箱:每台補助3,000元 三、申請流程 1、挑選家電商品種類 2、購買新品及淘汰舊品 3、申請補助 三、申請方式 線上申請:透過「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官方網站進行申請 (申請網址:https://save3000.moeaea.gov.tw/applyweb/outweb/index.aspx) 四、申請所需文件 1、身分證明文件 2、申請者帳戶存摺 3、購買發票或收據正本 4、保固證明 5、舊機回收證明 6、新機型號與能源效率等級證明 7、裝機地點電費單 五;其他注意: 如有任何問題,皆可透過電話洽詢。補助諮詢專線:02-29559666。 如經費用罄,將提前結束。 這項計畫不僅能夠直接減輕民眾購買新家電的經濟負擔,也有助於提高整體家庭用電效率,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通過鼓勵使用更節能的家電,政府希望能夠在不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實現能源使用的優化。 共創綠色未來,從節能做起 「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計畫的推出,無疑為台灣的節能減碳事業注入了新的動力。這項政策不僅體現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更為許多家庭提供了實際的經濟支持。然而,真正實現節能減碳的目標,還需要每個家庭、每個個人的共同努力。家庭應更多關注日常用電習慣,適時汰換老舊耗能家電。企業應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投資,開發更多高效節能的產品。政府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補助範圍,或提供更多節能教育資源。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節能減碳的目標,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加綠色、更加永續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共同為台灣的綠色未來貢獻一份力量!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 https://reurl.cc/93YQnx 經濟部能源署 https://save3000.moeaea.gov.tw/subsidy02/index/index.aspx
[舜禹台灣] 災害救助:攜手共渡難關,重建新生活
天災無情:台灣面臨的自然挑戰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面臨著多重的自然挑戰。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同時又處於西北太平洋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使得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多重天然災害威脅的地區之一。這些災害不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也對家庭、經濟和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台灣有相當大比例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同時暴露於天然災害之中。這些災害主要包括火災、地震、颱風、豪雨引發的洪水和土石流等。每年,這些自然災害都對台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災害往往導致房屋損毀、交通中斷、農作物受損,甚至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受災民眾在災後常面臨無家可歸、經濟困頓、心理創傷等困境,急需社會各界的援助和支持。 雖然台灣政府和民間組織在防災、減災和救災方面不斷努力,但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發生數十起天然災害事件,影響人數從數千到數十萬不等,具體數字會因災害規模和類型而有所變化。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社會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災害應對機制,同時也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和支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天災面前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社會。 一場大火,生活全毀:災害的殘酷現實 最近,一則令人心碎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位國三女生和她的母親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失去了所有的家當,包括即將用於高中報到的重要資料。這則新聞標題寫道:"升學資料全燒光…國三妹跟母抱一團痛哭!悲慘家境曝光:幫幫我們",生動地描繪出災害對個人和家庭造成的巨大衝擊。 這位母親流著淚訴說,他們才搬到新家不到一個月,就遭遇了這場無情的大火。火災不僅燒毀了他們的所有家當,還奪走了女兒辛苦準備的高中報到資料。更糟糕的是,這場災難讓他們頓時失去了棲身之所,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這個案例並非孤例。在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家庭因為各種天災人禍而陷入類似的困境。無論是颱風、地震、火災還是其他意外事故,都可能在瞬間摧毀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基礎。 災害的發生往往是突然且難以預料的。當災難來臨時,受害者和家庭常常會感到茫然無助,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這些困境,受災者和家庭需要社會各界的及時援助。幸運的是,台灣有完善的災害救助,可以為受災者提供即時的幫助。政府、社會福利機構、民間組織等都可能成為受災者的救命稻草。 及時雨:災害救助 在遭遇意外或天災人禍時,受災者可以尋求「災害救助」資源的協助,這些資源的存在,是在災害發生後,為受災民眾提供緊急救助,幫助他們迅速恢復基本生活條件,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和痛苦,為受災者提供了一線希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重建生活。 一、災害救助: 補助因水災、風災、地震、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導致損害重大,生活受到影響者,實際補助內容<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二、救助項目: 1. 死亡及失蹤救助:20萬元/人。 2. 重傷救助:10萬元/人。 3. 安遷救助:每戶2萬元/人,以5人為限。 4. 住宅淹水救助:5千~2萬元/戶。 5. 住宅土石流救助:1萬~2萬元/戶。 6. 住屋(財物)損毀救助:1萬5千~2萬元/戶。 三、申請流程和方式: 受理單位: 由轄區里幹事先行初勘災情,以簽報單向鄉鎮市區公所報備,由鄉鎮市區公所複查,符合救助標準者,核撥災害救助金。(實際依照各縣市規定為準) 四、檢附文件: 1. 災害救助勘查報告表。 2. 戶籍謄本。 3. 災害照片。 4. 診斷書或重大傷病卡或醫療費收據。 5. 死亡證明書正本。 6. 火災證明。 7. 其他各縣市規定文件。 攜手共度難關:建立更強韌的社會 面對台灣頻繁的天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我們的災害救助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個救助不僅是政府對人民的承諾,更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成果。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和強化這個系統,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更大挑戰。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台灣的災害救助系統是我們共同的安全網,也是社會互助精神的體現。面對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和嚴重的災害,我們需要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這個系統,增強我們的社會韌性。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建立一個更安全、更有愛、更有韌性的台灣社會。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是孤立無援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資料來源: ETtoday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730/2787288.htm 我的E政府 https://reurl.cc/adlAQX
[舜禹台灣] 急難救助的力量:守護弱勢,攜手共度難關
急難事件的威脅 急難救助是政府或民間機構針對因突發事件而處於困境的個人或家庭所提供的臨時性資金或服務。急難事件如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疾病等,不僅對受害者的生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帶來經濟負擔和社會關係的壓力。台灣目前面臨的急難困境比例和具體人數雖然無法精準統計,但由於環境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轉變,這類事件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 彰化3姊弟遭遇車禍 近期,台灣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就讀彰化縣伸港鄉國小的陳姓3姊弟,在放學回家過斑馬線時被休旅車撞傷,造成姊妹2人命危,3姊弟為中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家境貧困,經報導後,社會善款湧入支援。類似事件不斷上演,應該採取方法來降低和阻止急難事件的發生: 強化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兒童交通安全意識。 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如增設交通信號燈、斑馬線的視覺警示。 加強交通法規的執行與監督,對違規駕駛者實施嚴格處罰。 推廣社區安全網絡,讓居民共同參與監督和保護行動。 全聯急難救助專案,幫助急難家庭渡過難關 急難救助是針對遭逢一時急難的民眾,及時給予救助使其得以渡過難關,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臨時救助措施。在台灣,有許多政府及民間的急難救助默默的為急需的家庭提供協助,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就是其中之一,為一家致力於社會福利的非營利組織。其急難救助專案旨在提供突發事件受害者及時的援助,主要為經濟支持。申請對象主要為因急難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個人或家庭,申請流程包括填寫申請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以及接受評估。 一、補助說明: 1、目的:協助遭遇急難的個人及家庭度過困境。 2、原則:提供暫時性經濟補助,申請期限為急難事故發生後三個月內。 3、扶助類型:緊急生活扶助、醫療補助、喪葬補助。 4、補助限制:每年限申請一次,一次限申請一類,最高補助金額新台幣壹萬元。 二、申請方式與補助對象: 1、申請方式:填寫申請書,檢附證明文件,透過全聯福利中心或合作據點郵寄至本會。 2、緊急生活扶助:主要生計責任者因重大變故致生活困境。 3、醫療補助:經濟弱勢家戶因重大傷病等,無力負擔醫療費用。 4、喪葬補助:經濟弱勢家戶因家庭成員死亡而無力負擔殮葬費用。 (申請書下載:https://www.pxmart.org.tw/project/1/5) 三、應備文件: 1、申請書:正本,並需全聯門市蓋章。 2、戶籍謄本:全戶戶籍謄本影本。 3、身份證明:申請人身份證正反面影本。 4、經濟狀況證明:低收入/中低收入證明或財稅資料。 5、帳戶資訊:申請人或代收者帳戶資訊存摺封面影本。 6、其他文件:視申請類別,可能需診斷證明、死亡證明等。 四、補助方式: 1、通知方式:電聯或其他電子通訊。 2、撥款方式:匯款至申請人或代領人帳戶。 3、受款者身分:主要為申請人,特殊情況可指定代收人。 4、物資援助:視情況提供愛心福利卡援助。 合力對抗急難困境 面對不斷增加的急難事件,社會應共同關注並積極參與預防與援助工作,急難救助作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一環,對於保障弱勢群體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的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至關重要。透過政府和民間組織如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共同努力,可以更有效地預防和應對這些急難事件,減輕受害者的困境。透過這些支持,能夠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並在困難時刻提供必要的援手。 當您或您身邊的朋友在生活上遭遇困難,有急難救助等各項福利需求,歡迎直撥「1957」福利諮詢免付費專線,將有專人提供多元的福利服務說明與適切的福利資源訊息。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589262 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 https://www.pxmart.org.tw/project/1

Opinions

Please fill out the form to send us comments or any questions you may have while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our site.

Submitted!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within 1 business day, thank you!
The information is incorrect, please re-enter.